![](https://img.haomeiwen.com/i27758690/4924faad6e34b7d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7758690/3bebb9fbd496245b.jpg)
吃红薯可以防便秘。这篇文章是在马桶上得到写作灵感而写成的,故名为《马桶上的联想——说说红薯》。
红薯,众所周知,也是寻常老百姓爱吃、常吃的食物。俗话说:白露起,红薯生,白露是红薯收获的好季节,今年的白露9月8日距今已经过去两个月了,我们还可以在农村大爷大妈的路边摊上经常见到摆卖红薯。红薯不仅闻着香,而且营养也非常好。
一、红薯的来历
在说吃红薯的好处之前,我们先来追溯红薯的来历,正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吃瓜不忘引瓜人”。红薯也叫地瓜,但最初的叫法是“番薯”,跟“番茄”“番石榴”的叫法一样——因为古时整个世界都是以农业为主,交通的改善会促进交流,所以从外族、外国引到我国的瓜果蔬菜都叫“番”。顾名思义,番薯就是从国外引进来的食物品种。
凡事都有个第一,那谁是我国第一个引进番薯的人呢?
番薯为多年生藤本植物,原产地为美洲中南部,后西班牙人从其征服和殖民的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地将红薯带到被其殖民统治的菲律宾等地进行种植。
到了明朝的万历年间始传入我国,最早的记载是1582年由广东东莞人陈益,随商船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将红薯藏在铜鼓中,几经周折带回老家虎门进行试种,成功后被其广为传种,这就使红薯成为了当时特别重要的救饥口粮。
引种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红薯也成为了我国最重要的粮源之一,而广东人陈益就成为我国引种红薯的第一人。
广东省政府已将陈益的家族墓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彰显和纪念陈益“中国引进番薯第一人”的巨大贡献。
为我国广泛种植红薯做出突出贡献的还有福建人陈振龙以及他的家族。
陈振龙出生在福建的一个官宦人家——福建当时是非常贫穷的,因为福建多山地,少平原,不管是种植茶树还是水稻都没法取得太好的收成,所以在当地,只要赶上旱涝的灾害,就一定会带来饥荒。
而陈振龙出生时,其家道已经慢慢没落了,所以明万历1593年间,陈振龙及其子陈经纶就到了菲律宾(当时称为吕宋)做生意。就是那时,他发现了从未见到过的当地种植的朱薯大如拳,皮色红,心脆多汁,生熟可食。更令他欣喜的是,这种朱薯产量很高——要知道当时中国主要种植的小麦和水稻,亩产量只有300斤,而朱薯的亩产量却能够达到2000斤左右。而且朱薯耐瘠可广种,所以他就想将其引种到家乡以解民众食不果腹之难。
但那时在西班牙殖民统治下的菲律宾将西班牙人带来的朱薯视为果腹宝物——吕宋岛国宝,所以严格管制而“禁不令出境”。
于是陈振龙绞尽脑汁、出谋划策,一心想把此物带回国内以济民生。他发现这种植物只需要带幼苗就可以种植,没有所谓的种子,所以他就想着怎么把朱薯幼苗偷运回中国。
第一次,陈振龙把朱薯幼苗粘在货物箱下方,想悄悄带回国去。可是刚刚到了关卡,就被兵士们发现了,他遭到了兵士们的厉声呵斥:难道你不知道这是我们的国宝嘛?你这是死罪。陈振龙忙说这是不小心粘上的,兵士们这才放过了他。
此计不成,陈振龙又生一计。第二次,他决定把几颗朱薯幼苗编成篮子,然后里面放上一些晒干的鱼虾作为掩饰,用这种方法回国。可到了关卡,还是被兵士们发现了。这次,陈振龙的运气就没这么好了。兵士们拿起刀来,差点就要杀了他,好在他随身带着一些银子,于是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拿了出来,孝敬这些兵士。
兵士们得到了好处,虽然没有杀陈振龙,但还是把他打了几板子,关在大牢里很长时间。
连着两次偷运朱薯的计划都失败了,陈振龙有些沮丧,不过他还是没有放弃。就在放出大牢不久,陈振龙就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偷运计划。
这次偷运,陈振龙做了非常周密的安排。他看朱薯苗子和一般的麻绳很像,就把朱薯苗子和麻绳混杂在一起,绑成了一个大粗麻绳,外边用泥士包裹,又装进了一个竹筒里。从外边看,全是泥土,即便打开,也只是一根粗麻绳罢了。
就是用这个办法,陈振龙终于把朱薯苗带回了福建。回到福建之后,他赶紧把朱薯苗子拿了出来。经过七天七夜的跋涉,仅仅剩了一颗苗子还能养活。
陈振龙像供奉传家宝一样,给这颗幼苗浇水、施肥、培土。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颗朱薯终于长成了。朱薯长成了一大片,结出的朱薯也个头很大。陈振龙激动得热泪盈眶。恰好当年又赶上了灾荒。所以陈振龙赶紧带着朱薯去报官。
此后,福建开始广泛种植朱薯。果然,这种植物不挑土壤,产量很高,同时又容易饱腹,短短几年,家家户户就都吃上了朱薯,当地的饥荒情况也得到了缓解。
再后来,朱薯被明朝精晓农学的大科学家徐光启推广,传种到上海及江苏一带。
康熙年间,陈振龙的五代孙陈川桂又将红薯引种到浙江一带,其子陈世元及晚辈又继续传种到河南,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代代相传,南传北、东传西、大江南北、黄河东西。朱薯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
而“朱”即为“红”,慢慢地,此物就由吕宋岛原称的朱薯变成了中国的红薯。
红薯的广泛适应性和广泛的种植量已使其成为我国与水稻、小麦、玉米并驾齐驱的四大粮食作物。
今天,我们要吃上红薯已经不是什么难事,追本溯源,我们要感激陈益、陈振龙以及其家族啊!
二、吃红薯的好处
1、美容美体
2、防癌抗癌
3、保护心脑血管
4、预防及改善便秘
5、增强免疫力
但红薯还有很多细分,比如红心、黄心、白心、紫心红薯,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1. 红心红薯
红心和黄心红薯尝起来软黏甘甜,而且蒸煮或烤后软黏度更高。其中红心红薯中的胡萝卜素含量要高一些,其不仅对保护视力有益处,而且能消除人体内的某些有害物质,增强抵抗力,且有明显的抗衰老、清除体内自由基的保健功效。
![](https://img.haomeiwen.com/i27758690/86376dc4ebad8829.jpg)
2. 黄心红薯
红心和黄心红薯的薯肉由黄至深橘红色,不仅外观上好看,还含有淀粉、可溶性糖、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https://img.haomeiwen.com/i27758690/a95b8dd46a49577b.jpg)
3. 白心红薯
白心红薯水分较少,口感更干甜绵密。这是由于其碳水化合物比红心和黄心红薯高出4%-5%。而且其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也更高,可以跟花椰菜、菠菜等蔬菜相媲美。水溶性膳食纤维不仅具有较高的持水力,而且可以帮助降低胆固醇,促进胃肠蠕动从而预防便秘。
![](https://img.haomeiwen.com/i27758690/57f6fdeb0f17e5a4.jpg)
4. 紫心红薯
紫心红薯俗称“黑红薯”,由于硒元素和花青素含量较高,其薯肉呈紫色至深紫色,是名副其实的抗氧化高手。
紫心红薯除了具有普通红薯的营养成分外,其中的赖氨酸、多酚、黄酮、锌等元素的含量均高于一般红薯,尤其是抗癌物质硒的含量更是高数倍以上。因此紫心红薯可以更好地抗癌变、预防心血管疾病等。
![](https://img.haomeiwen.com/i27758690/53971b2458268a2d.jpg)
三、趣谈为什么骂人时会说对方是“大番薯”
“红薯”称为网络用语,源自于广东话中的俚语“大番薯”——通常用来形容某人比较傻或者笨、大老粗,但不带有恶意的贬义。后来在网络上,人们通常使用“红薯”来代替“傻瓜”、“笨蛋”等贬义词汇。
那广东俚语为什么会有“大番薯”这样的说法呢?
我们知道客家人把南洋称作"番"。自明朝以来,过番的人渐多,清朝时期更盛。海外的风俗与本土迥然不同,在大明大清的人看来,“番”是不化之地,认为番人不明事理和鲁莽,人们与番人打交道都小心谨慎,提防被冒犯。而番薯是海外引进物种的代表,于是“大番薯”便成了不明事理、鲁莽冒失家伙的代名词。
后来由“不明事理、鲁莽冒失”之意引申到“愚蠢、笨蛋”之意,我私下认为这跟潮汕地区流传的一个故事有关。
这个故事说的是“肚困哩番薯胶胶,肚饱哩猪脚柴柴”,意思是肚子饿时吃到番薯感到非常美味,吃起来“胶胶”即又黏又甜非常称赞;肚子饱时叫炖猪脚都没什么香头,吃起来“柴柴”就是说像嚼木头一样。这故事讥讽了人在落魄时饥不择食,在富贵享乐时却忘乎所以的愚蠢。
这故事源于古时候潮汕某一个地方有一个姓胡的阿舍,家庭富裕,不愁吃穿,但好吃懒做,游手好闲,而且特别喜欢玩牌赌钱。
有一次,他和一帮损友赌钱赌得昏天暗地,大半天下来饭都不吃,人还很精神。他老婆叫佣人阿丁去赌坊把他叫回来吃饭,结果阿丁刚叫,便被赌钱输红了眼的主人臭骂一顿,还拳打脚踢。阿丁回去报告女主人,胡舍老婆只得自己出马,来将胡舍一把拉回家中。
胡舍不得不回家,但他回到家之后就像孩子一样拿着碗胡乱扒了几口饭,然后就想出门。他老婆一把扯住他,问:“饭菜不好吃吗?”胡舍装痴卖傻,敷衍着说:“味道不错不错!”
老婆又问:“你为什么不尝一下我亲自下厨做的卤猪脚?”
胡舍回答说:“猪脚有什么好吃的?嚼起来柴柴的。”
要知道那个时代穷苦人家平时连闻一闻猪脚的味道都难得,更别说吃了,而现在胡舍居然连看都不看就如此嫌弃,大家都觉得他身在福中不知福。
后来,随着赌瘾越来越大,胡舍败完了家产。老婆带着孩子回了娘家,下人们全都遣散了。
而胡舍最终只能上街做了乞丐。
有一天,胡舍在乡下乞讨,居然上到了阿丁的家门,阿丁看着昔日的主人很为他惋惜,他好心地端上了他的粥还有红薯给胡舍,胡舍接过来狼吞虎咽,连声道谢。
阿丁问他味道如何?胡舍说“好吃好吃!还甜甜胶胶的!”
阿丁听完不觉无限感慨:“肚困哩番薯胶胶,肚饱哩猪脚柴柴”!胡舍听了,满脸通红,羞愧难当。
这件事慢慢传来,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胡舍也成了“大番薯”一个,身在福中不知福,有福不享,搞到自己去当乞丐。这当然是愚蠢的笨的人啰!
所以现在骂人蠢笨就会说是“大番薯”。我们可要知福惜福,不要做大番薯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