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4】红红火火过寒假
文‖张爱敏
![](https://img.haomeiwen.com/i5018656/329bdeed6139a8b7.jpg)
同学们,大家好,寒假来了,有没有想过适当的关怀自己?有没有准备好更有掌控感的度过这个假期?
今天,张老师特意为各位同学推荐了不同主题的学生寒假心里支持自我关怀微课。一起来看看吧!
01考试结果lt’s OK
学生时期,总会面临大大小小的考试,伴随考试而来的,是不可避免的焦虑和压力。刚考完,心情忐忑,冰火两重天。知道成绩时,心惊肉跳。
如何理性的看待考试结果呢?学习如果只看考试分数和排名,只会徒增压力,并无意义。学习的目的是促进成长,因此,考试结束后,最重要的是反思和总结。将考试失败归结的原因,称为归因。
同学们没有取得期待的成绩时,通常会归因于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机遇、身心状态或者外界环境。其中,不同的归因会有不同的影响,如果同学们每次将考试失败归因为能力不行,就很容易丧失信心,放弃学习。如果可以在面对失败时归因于努力程度,更有利于我们在行动和态度上做出改变。
正确面对考试成绩,客观认识自己。
理性分析成绩。理性分析当前成绩是否达到原定目标,分析优势与差距体现在哪些科目,哪类题型,进一步总结自己的优劣势,要真正看见自己,不要一味贬低自己。
客观总结原因。客观分析,这次成绩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动力不足,自我管控能力不足,还是方法不足,不要简单归结为自己能力不足,这往往不符合客观事实。
制定后续规划。每一次考试都是积累经验的机会,可以在这次考试的基础上,制定下学期的学习和考试计划,为自己的心中增添希望感,对这次考试有所交代。
清空情绪。考试已经结束,在理性分析,客观总结和制定后续规划之后,我们就应该让自己从这件事中走出来,迎接寒假生活的到来,而不是一直沉浸其中。
特殊时期,居家隔离,也是与父母真诚耐心沟通,换位思考的最佳时机。给大家提几点建议:
多表达,少发泄。遇事多描述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通过顾左右而言他的方式发泄情绪。
勤沟通,少隔绝。哪怕再失望,请不要关闭与父母沟通的通道。Ta只是暂时没有跟上你,请你给Ta一点儿时间,就像你希望Ta给你的那样。
有耐心,不急躁。与父母真诚沟通可能会受挫,但仍然可以通过优化沟通方式,提升沟通技巧来改变现状,急躁只会使鸿沟加深。
遇冲突,要冷静。不管是父母之间的冲突,还是亲子冲突,都希望你能在冲突中冷静下来,保护好自己。
另外,离开学校,与外界接触增多,交友更具复杂性。老师还是想提醒你注意同伴交往边界,学会甄别真正的友谊。
真正的好朋友满足以下特征:
温暖,有感情。朋友之间相互支持,相互鼓励。
值得信任。不会出卖自己,背叛自己和伤害自己。
自我表露。会自我表露,与自己分享个人情感。
承诺。对方需要时会想办法彼此帮助,愿意为对方付出。
朋友之间期待关系增进和持久。
当然,如果你的好朋友是异性朋友,老师教你三个原则,如果能坚持遵守,既减少思想负担,也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交往方式上公开,不要单独约会,多参加集体活动。
范围广泛,不要仅仅和某个异性同学交往。
交往情感要适度,不要过分痴迷于对方。
其实,也许我们“想考好”(目标),但还没实现,lt’s OK!
我们我们也可以享受学的过程,学新知识,感到好奇,终于得出答案的满足……只有自己才知道一切努力的过程!
02自律,让寒假生活更也从容
寒假生活与繁忙考试季之间的切换是很大的,需要我们去调节。最好的适应方式就是让自己保持与校园生活相似的作息时间,熬夜、懒床时间过长会使得昼夜颠倒,并同时给身体和情绪带来压力。
此时,合理规划寒假生活显得尤为重要。过度沉迷被动娱乐(如游戏、短视频)会让自己产生无意义感。此时,多参加户外活动,与人交往,做喜欢的事情,会让我们体内分泌快乐激素,让我们体验到幸福感。
另外老师还提到了挫折面前,我们有很多的方法去提升自我修复能力:
学会自我安慰。需求无法满足时,可以编造一些合理的“理由”,消除紧张,减少压力,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转移和宣泄。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上。学会向他人倾诉,或是在适当的场合大哭或大叫。
寻求补偿和自我暗示。一个目标受挫后,可以用另一个可能成功的目标来补偿替代。
学会在逆境中对自我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寻求社会支持。从父母、亲友那里寻求帮助,寻求温暖的力量。除了身边人,遇到情绪困惑也可以向专业人士求助。
03在创造性家务劳动中感受快乐
林昆辉在《快乐心理学》一书中讲到快乐的四种状态。
第一种快乐:我的需求被满足,所以我很快乐。
第二种快乐:我有能力满足他人的需求让他人快乐,因为看到对方快乐所以我也能乐在其中。
第三种快乐:我有能力满足自己的需求,让自己快乐。
第四种快乐呈现四种状态:
不因为为我要快乐,而让别人不快乐。
不因为我不快乐,而让别人也不快乐。
不因为别人快乐,而故意让自己不快乐。
不因为别人不快乐,而让自己不快乐。
印顺大和尚有句名言: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要让要想让自己快乐,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做义工,无私地去帮助别人。也就是说自私心越少,他的快乐度就越高,幸福指数就越高。
其实,义工服务不仅仅是服务社会服务他人,还指服务身边人,服务自己的父母家人。
但《中国知网》关于《初中生家务劳动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是做家务的,而且喜欢做家务,也认为做家务对全面发展有帮助。
其实,做家务不仅消耗卡路里,还可以让自己更自信,学习成绩更好,社交能力更强,更快乐,而不怎么做家务的孩子容易对生活不满。
总而言之,快乐并非不劳而获的享乐,而是在创造欲望得到满足的积极情感,而做家务恰恰是创造性的劳动。
在寒假期间帮助父母一起做各种类型的家务劳动,也是一种在付出中收获快乐的行为。那么,我们可以参加哪些家务劳动呢?
收纳整理类。
铺床、叠被子、套被罩、枕套;
整理衣柜、鞋柜;
整理书桌、书柜、储物箱(小物件);
整理储藏室或储物柜;
整理阳台……
卫生清洁类。
清洁地面、桌面、玻璃、冰箱、卫生死角(比如沙发、电视柜后面、床底下等)、倒垃圾;
清洁整理洗手间用品、清洗马桶、擦镜子等;
晾洗衣物并收取叠放;
给花草浇水、施肥、剪枝等。
制作美食类。
摘菜,洗菜,煮饭,炒菜,烘焙,洗餐具,清洁厨具、灶台,厨房墙面等。
其他方面。如取快递,买小件物品,照顾弟妹或者长辈,照顾宠物,与家人进行情感交流等。
同学们,居家抗疫,如果你感到焦虑不安,享受不到假期的愉悦感,不妨尝试一下在家务劳动中感受快乐吧!看看会不会因为和父母一起参加家务劳动,而更有参与感和联结感呢?
04看见自己,心理关怀不可少
最后,关于寒假期间的心理关怀事项,老师有话对你说:
一是寻找替代性活动,发掘意义感。网络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便利。但如果你一直以来通过电脑、手机等获取感官上的短暂享受,却没有感受到持续的恒长的幸福感,不妨在假期做个情绪隔离,回归一下传统“原始”的生活。
寻找更多的方式去寻找快乐,比如:进行纸质书籍的阅读、体育锻炼、绘画、练字、听音乐以及帮助父母做家务等方式放松和转移注意力,如果感觉自己很难找到意义感,不妨通过家人的监督、向心理老师求助来进一步寻找意义。
二是充实度过寒假,合理规划是关键。
无节制的娱乐和没有规律的生活,只会让人感觉更累。规律生活有助于增强自我掌控感,增加生活充实感,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
因此,在寒假中,同学们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将不同的活动安排在假期的每一天中,在逐步的积累中感受自身的成长与进步。
三是相信身边的重要他人始终陪伴着你。
如果在寒假期间出现心态波动、失落、焦虑等情况,都属于正常状况,消极情绪的出现只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需要去照顾一下自己了。如果有情绪,可以尝试着先用你平时熟悉的方式去化解,例如听音乐,让自己待一会儿,与对方沟通等等。你还可以寻找到一些适当的宣泄方式,例如大哭一场,快速跑步半小时等。
选择怎样的方式去度过这个假期,安全和健康是基础。请始终记得,不管你在哪里,学校和老师陪伴着你。祝同学们度过一个温暖、快乐、有意义的假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