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读过《诗经》里的这一句——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读《诗经》的时候常常把它当作一篇普通的古文来读,觉得读懂了了它的字面意思就算是读过了。这一篇也不例外,就是按照——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这样的翻译来理解孔子的这句话。认为它就是对诗歌的社会作用阐述。
后来读到鲍鹏山教授谈什么是“好的教育”,才更深的理解这四个字的意思。鲍老师说:“兴”是指有情怀,是唤醒,让一个人通过教育被唤醒,让他的内心充满生命力,产生渴望做事的动力,树立远大的理想、志向和抱负。“观”就是有观察力,有判断力。“观”就是看,博览群书,要能理解艺术,理解人类文化史上的成果,提升阅读量,提升理解能力。“群”即有责任感,有担当精神。要有群体意识,要有对社区国家负责的精神,不仅为自己解决问题,也要为大家解决问题。“怨”就是指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
这就是鲍老师所谈的“好的教育”,它是人的教育,是人自身的教育,人的主体性教育,而不是人的功能性教育。我想这也是张文质老师所强调的“生命教育”吧。
这样再回过头来读孔子的这句话,似乎读出了“万世师表”的柔软、温暖和慈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