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三颗糖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今天我们再来温习其中的妙处所在。
陶行知先生有一天看见学校里有孩子打架,他说别打了,别打了,分开。分开以后,就跟那个大孩子讲,说你去我的办公室等我,被校长叫到办公室了,都吓死了,然后大孩子站那儿等着。
陶行知进来一看,大孩子站在那儿。他拿一颗糖,说给你颗糖。孩子说为什么?说奖励你,我让你到办公室来等我,你就来等我,说明你心中有我这个校长,懂得尊敬师长,很好,拿着。拿着一颗糖,然后那孩子说谢谢校长。然后校长接着又奖励了一颗糖。
为什么?说我刚刚去调查了一下,你为什么打那个小家伙呢?因为他欺负女同学。所以,你这个行为叫见义勇为。见义勇为值得奖励,来,拿着这颗糖。
然后那孩子说,我也有不对的地方,我不应该动手打同学,校长我错了,我太急了,我下次再也不打了。特别好,来,再来一颗糖。
为什么?叫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改了就好。所以,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行了,去上课吧。
陶行知先生用这三颗糖,帮助孩子塑造了哪三个行为呢?第一个行为叫作尊敬师长,第二个行为叫作见义勇为,第三个行为叫作知错能改。请注意,这是价值观层面最重要的东西。像陶行知先生的伟大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在孩子已经明显做错事的时候,依然能够发现其背后的亮点,去塑造他的行为,这就是伟大的教育家。
反过来,想一想如果让我们来处理这起打架事件,会怎样操作呢?叫家长,美其名曰家校联合,共塑成长。这样做给孩子带来了什么价值观?你教会了他什么东西?没有,他下次可能能够学会说,避开你到墙外边去打架,就仅此而已。
那些从小被父母揍,被父母打的孩子,根本没有变得更乖,而是学得更狡猾,他做错事再也不要被你发现。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道理是一个非常空洞的东西。专家们在休息台上喋喋不休,一通大道理,严重脱离实际。相对于这些大道理而言,我更喜欢听故事,听能给你带来启发和思考的故事。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开始变了,听故事的心仍然没有变,但是我更想弄清楚故事背后所蕴含的道理。倘若你没有弄清楚这些道理,学到的就只是故事的皮毛,就像这三颗糖的故事,给孩子糖吃,谁还不会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