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全家驱车去森林公园,早上9点出发晚上10点才到家,身心通透地玩儿了一天。
结婚将近14个年头了,除了婚后的一次小旅游令我记忆深刻,再就是这次出游,我有种放松下来的感觉,很投入很开心,没有因为老公驾驶问题引发不快,没有因为任何的不同意见而不快。
我在改变自己。这种改变既是刻意的也是顺其自然的。
我发现自己做什么事无法做到百分百的投入,就比如出去玩儿,我思维居然沉重放松不下来,具体表现为给自己安排听网课任务或在包包里背着本书;还有个表现是对老公开车、安排餐馆等一些琐事上挑剔、指责,憋不住。我体察到自己这两个行为似乎都在强调掌控感。
家人出去玩毕竟不是一个人出差,需要照应老人和孩子,我坐在副驾驶的位子上,倘若只关注利用碎片时间学习,状态是游离的,如果被打扰,又得重新再次集中注意力学习,所以根本得不到好效果,还容易令更多焦虑情绪囤积。
我觉察到,上面这问题是因为在我潜意识里,总认为自己的知识不够,总想用这种“学习行为”来遮盖、逃避自己不够聪明、不够优秀,逻辑是如果我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了,我还没完全准备好,实践操作就会暴露我的缺点。心理学上讲,这也是大脑缓解焦虑的方法。
所以,当意识到我大脑潜意识里,在用这种逻辑指挥我行为时,我给自己下达了新的指令,今天我只听音乐,不打开「得到」上任何课程,甚至连女儿的素描本都没提醒她带上,只想痛快地、无负担地享受游玩。
针对我的另一行为,对老公的驾驶进行评判,对琐事不满意,总会令在一起的时光刻意被划上不快乐的一笔,这是我以往常干的事情。前段时间跟老公参加他朋友组织的聚会,我嫌老公话说得不好,当着众人指出来;家族聚会中,我趁机向老妈的妹妹吐槽,吐槽老妈做菜如何、厨房如何,这两次“事件”后我都有反思,有向老公和老妈道歉,我开始反省自己为什这样,在跟老公探讨过程中,有些启发,是因为我把老公和老妈都看作是“自己的一部分”了,自己不允许自己在别人面前说话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我不敢当面告诉老妈她的问题,可又忍受不了老妈的生活习惯,所以我借助亲人的力量,让亲人认同我的观点,迫使老妈按照我的要求“改正”。
用句东北话讲,我没把老公和老妈当外人儿,都是为了他俩好。心理学上说这种情况是父女关系、母女关系没有做好分离产生的,边界不清导致的,回忆童年,也的确是在不民主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我这种人,在家里会过多的用自己的价值观约束家人,在社会关系中,会格外重视强调个人的价值认同,放弃了接纳和理解他人的“不同”,所以也就打不开所谓的格局。
于是,这次出去玩,我索性跟自己对话,告诉自己学习不差这一天,哪怕今天全天在家里学习了,也不会因此大跨度改变,也不能一天之内发大财,那就安心的去玩儿吧。百分百沉浸在那个当下,我收获了令我难忘的放松和愉悦。
因为老公曾经来过这个森林公园,我们其他人都没有来过,起初我埋怨老公没有介绍清楚,导致老妈只想着拍照好看,踩了一双高跟鞋没有穿平底鞋,到了才发现要走很多路。不过这次我没有酸叽(东北话唧唧歪歪的意思,有推卸责任的意思),我转换话锋,跟老公说没关系,不能怪他,这不是他的错,如果老妈实在受不了,我可以和她换鞋或者下山之后买双鞋。就这样平和的解决了,我觉得老公很开心,我也很开心,不去推卸责任,包容意外,不去完美主义,尤其是不能因为点儿屁事儿,就去责怪另一方没想到、没做到,用理解的心态,用玩笑话,一下子就化解开了。
什么最重要?什么更重要?这个问题,是从笑来老师专栏里了解到的。就我上面描述的和老妈的问题,和老公的问题,除了从心理学角度找到答案外,用什么最重要,什么更重要这个角度来想想,就算老妈、老公每时每刻都按照我的价值观做事,我就快乐了?我就能走向人生巅峰了?还是他们能走向人生巅峰了?
都不可能吧。
所以,要拎得清,去接纳他人的不同,最最亲近的人也不可能是“我”,人与人是有边界的,当跨越了边界,会令对方不舒服,相反别人跨越了我的边界,我也很反感。
今天借着这次全家出游,我捋顺清楚自己身上的两个问题,一个是怕没完全准备好,行动会遇到失败,会证明自己不够聪明,所以就连出来玩儿潜意识里都要学习(我办法更精炼的总结这个问题,再沉淀沉淀);另一个是关系上边界不清。
反思加上写作,能令自己走出混沌,开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