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后笔记
得到APP上,这本书的商务印书馆汉译名著系类版本中,其内容简介写道:日本人爱美但又黩武,日本人尚礼但又好斗,日本人喜新但又顽固,日本人服从但又不驯……为何日本文化会充满了如此丰富的矛盾?
《菊与刀》的作者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其用日本皇室家徽“菊”与象征武士道文化的“刀”来揭示此一问题,并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就想着另外一本书:《中国缺什么?日本缺什么?》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的近藤大介,是一个日本学者对中日国民性进行观察的反思之作。作者认为,中国缺少优质的服务、细腻的技术、中国人仍然很不团结;而日本缺少责任心、广阔的视野、后继力量堪忧等。
还是回到《菊与刀》。作者最后指出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让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人格充满了矛盾的重要因素,而我则一直在注重日本的国民性。通过这本书更加强化了我脑中对于日本人的印象:严谨、克制、坚忍、秩序。然而我是是按照中国文化和社会来接受和践行这些观念的,而日本人的这种人格则是根源于它的严格的等级制度。
日本的等级制度给社会各阶层极大的压迫,又使其获得了安全和秩序。日本国民和其他国民不同的一点在于其面对无法忍受的压迫时的行为态度。日本虽然积极学习中国文化,但是他毕竟是有自己的传统的国家,按照宋鸿兵先生的说法,中国是“孝”文化,而日本则是“忠”文化。由于中国社会很早进入中央集权的政治状态,中国人的“忠”更多会强调忠于国家,而日本的“忠”则是忠于最直接的主君,这在明治时期被改造为全体国民忠于象征性的天皇,而包括天皇在内,都是忠于这一套等级制度的。所以,幕府虽然尊重农民的抱怨,并做出一定的退让,但是农民起义的领袖则因为侵犯了严峻的等级制而必须被判处死刑,甚至农民们也承认这种无法逃脱的命运。
日本人认为一个“诚”者会“热诚地遵循日本道德律和日本精神所指示的人生道路”。耻感会使人根据别人的判断调整行动,日本人也像其他民族一样看重耻辱,而日本的善行标志却是同一规则、共同参与、互相支援,目标越以日本为重,人群就越狂热。而在日本,自我负责精神深入人心,而一旦是群体的共同行为,等级制度和“忠”文化会让国民狂热地参与进来,自我负责就很难执行下去。日本正是通过国民的整体狂热来逃避应有的责任。
日本人似乎缺乏认识“恶”的能力,或者说其在某种程度上不愿意承认有“恶”的存在。日本人认为一个人的灵魂可以分为“温和”和“粗暴”而不是“善”与“恶”,因此日本人寄托于一个确定目标的积极进取和狂热好斗根部不对这个目标的性质加以区分。近代以后,“忠”于天皇成为了最高最完的道德,于是这个民族在明治初年铸就复兴奇迹,在1930年代积极备战,在战争失败后茫然消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