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涌老师:
印象中的您谦和、稳重,永远微笑示人,散发着的是一种宠荣不惊的豁达和平易近人的温柔。正因那毫无攻击性、好胜心的外表,所以我很难相信您隐藏着酷爱演讲和辩论的灵魂,还曾经夺得过全国辩论赛的冠军这件事。您讲课总是慢条斯理、娓娓道来,每一个字都咬的很准,每一句话都表达的完整而清晰。您在《写给十八岁的卡尔》一文中说,判断优秀老师的标准之一就是“概念为王,逻辑为王,看他是否给出了清晰的概念和逻辑体系”,这一点,您做到了。
文章里,还有几句话给我的触动相当大,首先是,“很多学生有做大官的梦想,如果你也有,我劝你尽早放弃。这是一种很荒谬的想法,你将因此心生杂念,荒废时光,早早地将自己培养成太监,人生中的种种美好就被阉割了。”我知道老师的意思并非是排斥法学生选择做公务员,而是鄙夷把升官掌权作为人生追求的行为。如今我加入了公务员队伍,但我可以自豪的说,我的初衷和目标绝非为了权贵,而是为了做真正有益于人民的事。可能,以我微弱的能力不足以给更多的人的生活带来改变,但我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执着、坚韧、做着一件件微弱但实在的小事儿,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看到一张又一张的笑脸,我就真的有种发自内心的喜悦!而且,我也相信,有无数跟我一样的法科生,在认真踏实地付出,直接或间接地助推着法治发展。当然,也确实有反面案例的存在,大的不说,小的就比如前不久有人问我,考公务员是不是找了关系,南京公安一个月能拿多少钱,混多久才能混到科长级别,能不能帮忙查开房记录,放不放人谁说了算...如此种种问题,真叫人莫名其妙、犯尴尬癌。王涌老师,还好问我的人里没一个法大学子,不然我都跟着脸红,而他们也并非是有做大官的梦想,因为我觉得他们不配拥用“梦想”这个词来形容对未来的荒唐私欲。
您还说到,“临考背背法条,读读司法考试的小红本,虽然可以过关,甚至谋得高分,但对制度背后的历史、社会与法理,一无所知,更谈不上训练与功夫。”我对此感同身受。现在囿于行业准入门槛的规则设置,太多非法学专业培训过的人,只要通过司考(现在已称“法考”)就自我感觉甚好,就能对法律“侃侃而吹”,就能嘲笑普通百姓“不懂法”,就能在法律职业里肆意忽悠。这种傲慢和蜜汁自信,大概是源于不知者无畏吧,他们只看到了法学的冰山一角,却以为拥有了整片海洋。好气哦!但是他们确实活跃在公检法司律,却对法治没有基本的敬畏和信仰,他们会不会把整个行业、部门带跑偏呢?会不会让真正追求公平正义的人受到排挤、丧失动力呢?我很难过,但我不能低头,越是这样,我越要努力,让更多的人看到同样过了司考但不同的是背后的那份积淀和执着。
另外还有,“人是会遗忘的,遗忘过去,你就没有时间感了,就成空心人了。”这一句,醍醐灌顶!我以为,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这话虽说极端,但仔细想想,确实如此!当我回想一个月前的8号在干啥,我是如何也想不起来了。想不起来,跟没发生过又有什么两样?我必须承认,在写作、记录这方面,我做的远远不够。想想大学期间,我还真算是个高产的人,厚厚的随笔本里记录了很多学习心得、社团经历、生活、情感,方方面面,应有尽有。我回头再翻翻本子,不禁感叹自己大学四年拥有丰沛的灵魂。而今,不是生活不再精彩,是我过得太粗糙了。我看到一,不会再往深里想二三四,对新接触的事物往往浅尝辄止、缺乏钻研的劲头。我越发意识到不汲取新的养料,“老本儿”终有一天会消耗殆尽;不勇敢地展示表达,逻辑思维、语言组织能力也会渐渐退化归零。步履不停、笔耕不辍、思考不止,要让自己永远活着。
王涌老师,从我零零散散的文字里,我都看出了自己的退步,望您见笑。毕业五年,我又有幸重回课堂,和全日制的小朋友们一起上课、研讨、做展示,还能在法理老师的推荐下,读到您这篇文章,我很开心也很感恩。您的文字仿佛给到我一剂提神醒脑的药,让我意识到不管在人生的什么阶段,都不能忘记学习,更不能忘记初心。我会这么做的。
谢谢您!
学生谢艺
2018年11月8日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