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做是我,我会这样回答孩子:
我想当你的好妈妈,可我总是觉得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够好,比不上隔壁的张阿姨。你说,我是不是该放弃当你的妈妈呢?
首先,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
“想不想做”、“要不要做”和“做不做得好”这两件事的逻辑关系要捋清楚。
“想不想做”、“要不要做”,这是初心,是确定目标。
而“做不做得好”,是一个结果。
只要确定了初心、目标,剩下的就只有一件事——去做。
想其它的,都是没用的。
想“自己画的没别人好”,跟自己“当画家”有什么关系呢?
有去想“自己画的没别人好”的功夫,为啥不去想想如何能够画成自己理想中的作品呢?
想“英语又不好”,跟自己“当科学家”有什么关系呢?
有去想“英语又不好,为啥不去想想如何提高英语水平呢?
再来,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做一件事情,方法和态度都对了,也尽了全力了,那么无论什么结论都能够坦然接受了。
但不能在还没有尽全力之前,预设一堆有的没的,不断给自己“无法成功”的暗示,这是不对的。
最后,谁说当画家就要比别人画的好呢?
画得再好,比得上相机拍出来的照片的准确和清晰度吗?
但绘画的价值仍然无上。
因为绘画的价值在于创造。用自己的思想创造。
所以,根本不可能有统一的好与坏的标准。
而当科学家就一定得英语好吗?
我看这没有必然联系吧?
我觉得比起孩子问的问题本身,更应该反思的是,孩子为什么会问出这些问题。
也就是说,孩子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思维方式。
她的焦虑源自何处?
这明显是不自信、甚至可以说缺一股子韧劲。
解决这个,才是解决根本。
“我发现自己画的不够好,但我就是相当画家!”
“我英语能力还不行,但我一定要当上科学家!”
什么时候孩子能这样思考问题了,他也就所向披靡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