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意义上讲,语文学习一般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听、读属于“吸纳”过程,说、写属于“吐出”过程。写,实际上既能检验语文学习的成果,又直接促成语文学习的过程。
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答谢辞《讲故事的人》中说:“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的确,唯有“写”,才能把思想、思考化为实实在在的可见实体,才能把虚幻飘渺的想象变成永恒。
写,可以是摘抄作品中的优美、思辨、精警的语句,也可以原汁原味地自我创作。前一种形式,写作者能直接感受到作者的笔力和作品的妙处;后一种形式,创作者需要不断斟酌语文文字,力求清晰流畅地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无论哪种形式,写好每一次“作品”,写的能力都会得到切实的锻炼。语文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模仿的过程,多“写”,其实就是在不停的模仿。久而久之,写作者就知道怎么写了,而且会收获成功感,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近几年来,我一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写。课前预习课文时,选摘好语段、好句子,边读边记,写出自己初读课文时的品评和理解;课堂听课交流中,及时记下老师讲解、同学发言时的思维火花,充实自己的笔记;课后作业布置时,总是布置出一个涉及课堂内容的“微写作”任务,引导学生深化课堂学习内容,内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当学生把“写”当作一种常态作业时,他们就会逐渐形成习惯,从“写”中获得自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