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写下这个看似简单实则严谨的标题后,我内心的紧张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我的初衷只是写点东西,在看完他这本书之后做一些感性的表达,一些试图理性地分析,想定性为随笔又不甘,因为有些路虽然远,还是要不时强迫自己先上路再说的。
看完简单拍了一些照片,用以冲击可能造成的视觉枯燥。
这本书前后花五天读完的,这五天间隔时间也不远,在一礼拜之内,却不是自然的礼拜。感觉很欣慰,因为有差不多十年的时间,我从来没有过五天读一本书的记录。想到我从一开始读书可能都没有过这样的记录,而且所读之书又屈指可数,我又感到无比惭愧了。
从好奇心开始,强迫自己买了王朔的书,并下了很大决心开始读的。很庆幸自己这一伟大壮举,让我有幸读到这么好的作品,尽管我买的可能是盗版书。
这是我第一次读王朔的书,所以这本《知道分子》也就是我读他的第一本书了。我想我会尽快把他其他的书一并读了,这样我对他的了解就会更全面一些,吸收也会更丰盛一些。
从一开始强迫自己读,到看王朔的文字上瘾,是不知不觉中过渡的,这种感觉很微妙,像是有回甘的红酒,让人不自恋地回味,然后再习惯性地品尝下一口。
读这本书,就像在听一个相识多年的老友侃侃而谈,他的幽默建立在他不吐不快地表达上,他的讽刺甚至谩骂也仅仅是他个性的一种表达方式,他就是让你先排除对他做作的偏见,然后顺其自然地看到他的真诚。
这本书不是一本小说。如果非要定性,我想它是散文性质的文集,看似凌乱,其实有简单的归纳。比如《我看金庸》、《我看老舍》,还有好几篇他对名作家的看法都集中在一块的。
有一章他提到了席慕容和三毛,让我欣喜若狂。没想到自己喜欢的作家能出现在他的文章中,还能看到他的看起来很中肯的看法,属实有种赚到了的感觉。王朔非常不客气地表达了席慕容跟三毛作品上立意不深的看法,同时也站在女性作家的角度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肯定。席慕容主要是写诗的,她其实有很多诗句是颇有人生哲理的,只不过多以抒情为主。比如“今生我只是一名戏子/永远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我曾一度非常喜欢席慕容,甚至曾有个很迫切的想法,就是有生之年想见她一面,她是我至今非常崇拜的诗人。三毛是写游记出名的作家。曾经看《撒哈拉的故事》倍受感动,尤其有一章讲到三毛和荷西晚上开车出去玩,荷西担心车子开不过去就下车步行试探路面,结果不小心深陷泥淖之中,三毛着急地“荷西”“荷西”地叫着,最后把车轮胎卸了,把自己身上衣服脱了系一起才把荷西救上来。我到现在都记得当初看这章的时候,看到三毛一边嘱咐荷西不要动,一边着急忙慌去找人援助的时候,我的眼泪下来的猝不及防,完全模糊了我的视线,以至于我休息了一会才接着看,没看完的时候我以为荷西要死在那里了,那个结果我是接受不了的。后来三毛出去一会想到等她叫来救援荷西肯定就已经陷下去死了,所以她才赶紧回来独自救了荷西。三毛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更是一位伟大的女性。
似乎跑题有点
多,也是情难自禁了吧。
这本书,王朔讲到了他对电影、电视剧的很多看法,讲到了很多影视界的内幕,见解独到,让人读了有种拓宽视野的新鲜感,也在猎奇之外给人更多思考。
如果可能,我想一口气把王朔的作品全部读完了。这是不可能的;但我想表达的却已经表达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