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路一故事--书院路

一路一故事--书院路

作者: 潘根春 | 来源:发表于2018-07-31 08:20 被阅读261次

    1

    一路一故事--书院路

        在我家屋后,有一条路叫书院路。路虽然不长,但意义深远。为什么叫书院路呢?

        自唐末陈实公从绩溪蜀马迁义干建村后,经过300多年的励精图治,陈氏瓜迭绵绵,到宋末元初,义干村已是唐昌巨镇,据传当时有1000余灶,4000余人。村里有72个井,84条弄。

    陈氏本是皇室后裔,素来崇尚读书,十四世陈成,进士及第,任监察御史河东,十八世天泽,保佑三年孝廉诰受迪功即。

        十九世陈斗龙,在村后的百丈山下,创建了"百丈溪书院"。百丈山,又名"石塔山",据传尧时有一次山洪爆发,山有百丈未被浸没而得名,山前的溪名百丈溪。陈斗龙选择这个地方建书院是有原因的。一是背山临水,山上林木葱郁,古树虬枝,前临百丈溪,流水潺潺,风景优美;二是人们常用山高水长喻指道德的崇高与永恒。

    一路一故事--书院路 一路一故事--书院路

    附:《百丈溪书院记》

    淳安 何梦桂 潜齐

      百丈山唐昌之巨镇也,按《图记》:尧之时洚水怀襄,此山不浸没者余百丈,因以名。水源发山趾,其委流成溪,亦以百丈名,宗所从出也。俯溪流为书院,所以居其胜也。书院主者谁?盖乡人士陈氏子斗龙始作也。斗龙,字南仲,好学读书,要不为时势习所变者,一日远来乞,记曰:“书院吾私塾也,吾将与乡邑同志於此讲习焉。临此溪,以挹注此水犹易,丽泽兑以朋友讲习也。吾先君子玉岩,蚤师承叶平岩先生,采平岩为晦之作,所以继先志也。"余闻其志而嘉之,作而言曰:“子读书于百丈溪上,亦尝观于水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尽也,夫何取于水也”。有道存焉,道在天地,往过来续,未尝俄顷或息也,惟水亦然,其源涓涓,其流渊渊,疏涧浚川汇之江而注之海,浩浩乎其潏涌而洄旋,故观通者莫近于观水也。天开地阔,人物万殊,受形于是间,蠕者、动者、悴者日夜相代乎?吾前而莫知其所底极者,是孰使之然哉?包犠氏以传之尧,尧以传之舜,舜以传之禹、汤文武周公,周公传孔子,孔子传曾子,子思孟轲其所传者,又果何物哉!唐虞以揖逊官天下,殷周以征伐家天下,虽其事不同而同于行道。夏曰殷曰序,周曰庠,虽其教不同而同于明道,在国为学,在家为塾,名虽异而道则一矣。由侍书以探其理,由射御书以服习其艺,学者凡所以学此道也。上下数千百世,其间万变不齐,而其三纲五常大经大法流行宇宙,民不胥为禽兽者,其必有故也。道源于天下,源于道,圆颅方址,均受此以生,亘古迄今,人之生未始一日息,而道固与之俱生而不息,使道不可见则生人之类灭矣。盖道者,与人为体,而人者与道为用者也。夫道大包天地,细入芒场,而其著惟存乎人而已。得乎此者为圣人,为贤人、吉人,失乎此者为众人,为愚人、凶人,均是人也。而其或为此,或为彼者,得失之异然也。人能反而求诸道,则道固在人而不在他也。子思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子其藏于斯,修于斯,游且息于斯。苟于夫人日用之间,瞻前忽后,无往而不见道,则其动静语默亦无往而不与道俱矣。他日浴而风雩舞而泳歌,乐趣不在沂滨,而在此溪之上矣,千载而下曾点将郁有生气。书院成,为堂奉祀先圣,以群贤从释,奠菜如常仪。堂东偏为室,祀果齐平岩,暨其先子玉岩,讳天泽,子泽民尝领乡郡荐弓治,其不坠先业也,固宜遂为记。

    大德庚子夏五既望其记

    (1300年)

    一路一故事--书院路

    作者何梦桂,淳安文昌人,探花,历官太常博士,监察御使。《全宋词》和《四库全书》均收入他的诗词和文章。

    虽然百丈溪书院创建至今已有700余年,经过风雨剥蚀,当年的书院不见了,但书院创导的求学精神成了宝贵的财富,一代代传承下去。

    (文言文断句得到了陈文建老师指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路一故事--书院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ddq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