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图书首印数漫谈

图书首印数漫谈

作者: qwemb | 来源:发表于2018-10-16 12:48 被阅读1002次

            同事跟我说,某个出版社不守规矩,签选题时约定的首印数,在实际下印厂的时候,首印减半,付的版税减半,很是郁闷,碰到这样的事情很是气愤,解约,后面也不会推荐选题了,这还是国有大出版社。小图书公司的情形可想而知,不守规矩的比比皆是,所以同事们在谈合同的时候,格外费劲,因为不一定哪个条款里就有一个坑,而如果你没有经历过,你是不可能知道,哦,原来这里有个坑,闭着眼就签了。

          这也是简书版权的价值所在,我们用我们几十年的行业经验, 帮助签约作者们去争取和维护最大的权益。


            其实,这篇文章主要想讲讲出版图书的首印数量。

            工作将近20年,差不多有十年时间是在发行、电商采购相关的职位上度过的,工作的内容就是要去做图书的营销。过程基本上是,编辑把重点的书推荐给我们,我们再去推荐给书店的相关负责人,采购,营销,运营等等。遇上编辑给讲重点书的时候,无论编辑讲的多么天花乱坠,把这本书讲的多么多么重要,都会问一句,这书首印多少?判断一本书是否重点书,这是核心指标之一。

            如果首印数量高,说明从编辑到编辑部主任,到分管总编社长都会认为这书很重要,或者至少编辑已经说服了他们,这书很重要,是重点书。反之,如果编辑讲的很重要,首印数量只有几千册,即使这个作者非常大牌,可能也就了了。为什么大牌作者的书,首印还不高?一种可能是这个出版社大牌作者太多,这个作者虽然大牌,但是在大牌云集中还是很难凸显出来,还有一种可能是,这个作者的这个作品内容比较水,编辑也没有信心。

            这么多年下来,碰到的,听到的,见过的首印数量号称数几十万的甚至上百万的也挺多的,但是有时候业内同行交流的时候,说起某个首印数字,大家会心一笑,毕竟在图书出版这个行业里工作几年,你看看一个作者名气,看看他的内容,看看书名,再看看他们做的营销宣传工作,大概就能判断这个数字有没有水分,有几分水分。毕竟,新闻稿都是发给行外读者看的。

            首印能超过10万册的书,每个大的出版社图书公司每年都屈指可数。更别提那些小公司小出版社。首印10万册是什么概念呢?你要知道全国的新华书店数量,几十家大书店,每个书店都码上一个堆头,先不说你有没有那个能力能码上,这些全码上需要多少呢?每家店200册,100家店也才2万册,加上几大电商网站2万册,现在电商网站的库房也很紧张,不会每家你首发就堆进一万册去的,除非是真有流量数据支撑的作者或者作品,再加上5000-10000册的备货,这才5万册。10万册就意味着上面的数据,你要Double,这时候考验的是你发行的铺货能力了。

            问题是书店又不傻,你把书堆到我店里或者库房了,你能卖得出去么?要是卖不出去,我的店面每个位置都是很贵的,库房是要花钱的,卖不出去将来退货还是要物流费的,并且你很可能过两个月三个月就拿着发货单来找我收钱了,你又没动销,我凭什么给你结,倒推回来,你凭什么要给我发这么多书进来?这是书店的逻辑。

          那回到出版社,对于出版社的社长或者总编来说,签印数时面对的是同样的问题。首印5万册,10万册的书,第一发行有没有能力铺货铺出去,第二即使发行铺出去了,编辑和营销有没有能力把这些书卖出去,如果卖不出去,将来这些可就都是退货了,即使退了货,但是印刷费,纸张费,物流费,这些可都是花出去了。所以有些社长老总,尤其是不怎么参加选题会不懂业务的,常干的一件事就是把编辑报上来的首印数字减半签,以前我就听说过这种事,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

            所以如果你算算近些年新书的平均首印数量,这个数字应该是逐年降低的,但是对于出版社或者图书公司,还有一个考核指标,你的销售回款或者每年的生产码洋还是要增加的,否则对出版社来说,国有资产怎么保值增值呢,对于民营公司来说,活下去,或者要给投资人交待啊,如果不能提高首印数,怎么办呢?增加品种数啊。所谓规模换取质量。去年300种新书,今年400种新书,书号嘛,去找新闻出版署要呗,规模上去了,生产码洋上去了,销售回款上去了,至于单品销量,总有几个能蹦出来的吧,即使蹦不出来,who cares!

            可是碰上了今年开始限制书号,于是哀鸿遍野。

            新书首印数量的降低,有技术方面的因素。以前印刷周期长,物流业不发达,一本书的发货要一到两周,发货周期长,对于重点书,首印跟不上一旦卖断货,损失就是实打实的钱,但是现在印刷的瓶颈解决了(其实还有雾霾天限产的问题),物流也更快了,理论上确实应该首印降下来了,真是这样么?

            本质上,首印数下降是编辑能力和营销能力的下降。出版社的编辑对于选题没有了编辑发现的能力,而编辑又是一个难培养易流失的工种,培养一个熟练工编辑,没有十来本书的全流程操作是很难出来的,但是出版社面临的是大量图书公司和互联网、自媒体公司对于编辑需求的极速上升,出版社的编辑人才都在流失,新编辑对于选题的把握开发策划能力不强。这两年碰到最多的招聘需求就是招聘编辑的。

            另一方面,出版社对于畅销书的营销能力也没有了,缺少了不断制造话题和超级畅销书的能力,对于任何一个选题,都没有把握能做出来,这方面,你看看这几年的超级畅销书少之又少,也能感受到。大家都去抢的是那些自带流量,自带粉丝,自带话题的作者和作品,编辑们的编辑能力和策划能力不够用,对于领导们来说,印数上自然保守为上。对于作者来说,既然是我自己的流量和粉丝变现,我也没必要非在你们这个出版社啊,我去别的出版社一样,我去互联网平台卖课也行啊,出版社对于作者来说,也不再是不可或缺的。

            那出版社的核心价值,除了书号还有什么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图书首印数漫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dgc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