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点《生活大爆炸》,又听了一点杨国华先生的“杨三角”管理理论,有一些想法想说说。
谢尔多的奔溃与科学体系
郑重的谢耳朵夫妇最新一集《生活大爆炸中》,谢耳朵和艾米在婚礼当天想出了“宇宙的超不对称性”的idea,谢耳朵对这一理论自信心爆棚,认为甚至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
所有科学论文都有严格格式规定,其中不可缺少的就是文献引用。
论文发表前,他们要做一项机械而乏味的工作:查询检查所有的引文,在参考文献中正确地列出他们。
由于担心论文泄露,在通过信任测试后,莱纳德成为帮助他们完成这项工作的最佳人选。
不好意思说出真相的莱纳德而在查询引文的过程中,莱纳德 以及 霍华德 发现一篇前苏联作者 瓦西里·格瑞格拉·波利·波维奇 的文章。
原来,“宇宙超不对称模型的检验”早在1978年已经问世!
甚至这篇文章中指出超不对称性模型存在先天缺陷!
于是,谢尔多陷入崩溃。
听起来有些悲伤,天才如谢尔多,没有通过这个检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自然科学理论都得有依据,都需在科学体系中得到检验。
所以,科学是真正的人类共同智慧的结晶。
这样一个检验体系,能在宏观上保证人类智慧效用最大化。既然有问题,就不要在这个地方浪费力气了,转到别的地方去,可能会有真正的新发现。
学术体系是一个公共体系,是人类共同智力浇灌的一棵参天大树。各个时代的科学家,遵循同样的研究标准,所有发表理论及期研究过程都需要通过这个体系的公开检验。
新的学说总是对已有理论的修正或是再深入研究,每一个学术成果都是已有科学脉络的延伸,没有人能凭一己的智力将前人所有成果推翻,从而否定现在的科学体系。
至于管理学呢?
管理学跟自然科学有很大差别。
管理学管理的对象是人与事,虽冠以“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但其精确性显然不如自然科学,很难作出精确的逻辑推导,更不能通过控制变量去做精确的效果检验。
现代管理大师德鲁克,在其1954年出版的《管理实践》一书中,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其1973年出版的巨著《管理——任务、责任、实践》则是一本集现代管理学之大成的系统化教科书。
他在书中写道:
“管理是一门学科,这首先就意味着,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是管理学而不是经济学,不是计量方法,不是行为科学。无论是经济学、计量方法还是行为科学都只是管理人员的工具。但是,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并不是经济学,正好像一个医生付诸实践的并不是验血那样。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并不是行为科学,正好像一位生物学家付诸实践的并不是显微镜那样。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并不是计量方法,正好像一位律师付诸实践的并不是判例那样。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是管理学。”
同时,他又强调,管理一门无“逻辑”的学科。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上面这段话已经讲得够明白了,科学脱离不了逻辑,而管理可以。管理活动自有人群出现便有之,而科学活动并不是。
上面并不是说管理学无用,而是要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管理学。
所有的管理学都在研究管人、管事,而所有的事是由具体的人来完成,去达成人的目的,管理学终归是一门如何组织人的学科。
德鲁克又说:
“管理的本质就是激发和释放人的善意!”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人进化到现在,智力可能在增长,但人类的心智模式并没有多大变化。所谓不变的人性,流动的人心。
管理的手段可以用技术提升,比如现在流行的“钉钉”,但是这是管理工具创新,不是管理理论创新。
对管理学,请保持迷信就可以了
回到开头的“杨三角”理论。
所以,我是要批评这个理论吗?并不是,我还没学多少,连这个“三角”是什么还不知道呢。
但是至少已经有人说好了,也就是已经得到检验了。
再伟大的学术创见,若未经实务的挑战和验证,也不能证明其价值。杨教授的三角形组织能力框架,在2000年宏碁的转型变革中的成功实践,已充分说明其效用和价值。
——施振荣宏暮集团创办人/智融集团董事长
在帮助腾讯提升组织能力的过程中,杨教授的“组织能力杨三角”管理体系,不仅在战略的高度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还提供了科学而系统的方法论。
——马化腾腾讯科技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既然这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如果某个管理学说被实践证明有用,那就学习并迷信(对,迷信)就好了。
我也不用迷失在各个不同的管理理论中,总觉得可能有更好的理论。这里学一点,那里学一点,最后,收集了一堆边角料。
为何要迷信?因为迷信最高效
管理理论要谈创新是很难的,所有的管理理论,大概是对人类已有认识(可能大部分还是常识)的封装。
这个论断有些奇怪,但如果你听过一些管理课的话,你大概率不会听到一些新奇观点。这不是老师水平所致,而是因为管理课是提高实践能力,而不是认识水平。
一堂管理课,不管在讲什么,就算只是强化了台下学生对自身管理者身份的认知,这堂课就有意义。
经常看到很多人在争论战略的定义是什么,比如有的说“战略就是取舍”(听起来莫名可笑),有的又定义说“所谓战略,就是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仍然想笑,想赚钱是战略吗?),这样去抠字眼儿完全没有意义。
既然管理学是一门实践的学科,其实只要告诉大家,如何检验战略的正确性就可以了。而杨国安老师也没有去定义战略,而“杨三角”理论则提供了战略检验的“3C”标准。
一套理论是对管理过程及其要素的完备论述,盲目实践一门理论的好处在于,管理者能在企业各个阶段、各个部分都能得到一些原则指导。
就像做一件事,如果有一个完备的检验清单,这样可以让我们尽量少犯些错。
这里学一点,那里学一点,或者常识形成自己的管理方法论,都是低效的做法。
杨老师截图对了,还没说“杨三角”理论在讲啥。不好意思,才听半个小时,目前感觉还不错,对其 持续营利 = 战略 X 组织能力 这类高效的归纳非常受用,以后有感想再发出来。
END
这不是广告,谢谢(特意把截图水印去掉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