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首先要有文化,其次还要有见识。
从古至今,文人都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角色。 纵观整个封建社会,除了皇帝,整个封建社会的架构都是士大夫的天下,从三省六部到州府县衙的长官,每一个都经过科举的选拔,他们读过诸子百家,圣人之言。甚至连孔乙己这个从未考中过秀才的落魄文人,也不肯脱下象征文人身份的长衫。文人的职业无非书法家、画家、文学家、教育家等,不一而足,文人这个词,在我看来,至少不算是个褒义词,反而含有少量的贬义,呆头呆脑、迂腐、食古不化……这些词语加到这个身份上一点都不违和,如果文人还算是身份的话。
从古至今,文人大致可以分为几类:安心做学问的、以天下为己任的、醉心于做官的。当然文人之中也有做皇帝的,文人做皇帝,对于国家来说是个灾难,而且是个大灾难,文人太浪漫,做不得皇帝。当然这不是他们能够选择的,谁让他们的父辈是皇帝呢!文人皇帝中首推南唐后主李煜和宋徽宗赵佶这二位,一样的国破家亡,一样的宿命,又同样的才华横溢。水墨丹青,遣词造句,无一不精,然风月吟唱终究拯救不了帝国之将倾。当然也有自诩为文人皇帝,喜欢给自己贴标签的乾隆皇帝,一生诗作无数,写了万首,却无一首流传于后世,遗笑后人!所以自诩为文人的千万不能自我感觉良好,一定要别人觉得你是才行。
凡文人,必虚名,但这不是坏事。虚名是好听的,直白一点就是清高。文人不一定虚荣,但一定在乎自己的名声,这是文人的洁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是文人刻在骨子里的自尊,也是最后的倔强。他们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视权势和钱财如粪土。文人的清高,实际是一群理想与现实相悖的人最后的骄傲和精神支柱。 东晋的陶渊明前半生“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挂冠而去,关上门来,采菊东篱、醉卧南山,与这世俗的尘网割裂开来,结果呢,可爱的要死,“草盛豆苗稀”,照样要饿肚子。文人呢,受不得别人的指摘和委屈,又无安身立命的本领,一家老小都要跟着受苦。古代的文人,除了挤进体制内的,多半的文人,都弱于谋生的本领。文人里把日子过的最舒服、最小资的当属清代袁枚,躲在随园里名利兼收,还收了一帮女徒弟。
凡文人,都有一颗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横渠先生的四句箴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为所有文人的座右铭。尽管横渠先生一生也没做过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这四句话,说得倒是诚惶诚恐、似有把棍子抡圆了的感觉。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文人担当了治理国家、教化人民的重要角色,是整个封建社会运作的核心。其实文人之中不光有经世致用的,文韬武略的人也有,如岳飞、范仲淹、阳明先生、曾国藩等。他们的本领除了著书立说、开宗立派、千古文章以外,还能运筹帷幄,上马杀贼。
凡文人,尤其是古代文人,喜欢相互攻伐,很少能独善其身。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朝代都存在党争,最著名的当属唐模的“牛李党争”、明初期的“浙东党”与“淮西党”之争、“东林党”与“宦党”之争,有的是为了正义和方针路线的争斗,更多的是党派之间的集团利益。相互倾轧、弹劾,用尽了各种不齿的手段,内斗消耗了国家的力量,成为压倒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当然只要是封建社会,皇帝们倒也乐见文人们之间相互攻伐,这是皇帝驭人的权数。
其实,是否能成为文人,要不要成为文人,这一点都不重要,最主要的是要守住道德底线,有信仰,有追求,敬畏天道。咱普通老百姓不要刻意成为某种人,也不要刻意不成为某种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