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圈突然涌出好多泥石流,大部分男生的照片惨不忍睹,少数女生还比较婉转,挑几张好看的自拍来嗮。而我,什么都没有做,只看看而已,没有参与这次的纪念18岁行动中。
我可能天生比较保守,在别人玩QQ空间写日志;写网易博客;发新浪微博;发朋友圈的时候,我还没有账号,我通常都是后来才上岸的。没有一丝想追赶潮流的欲望,也没有一丝想体验新事物的感觉。那时候别人写日志、博客,我还时不时动笔写记事,总的来说我记录不多,而且这些都是长篇大论的,感觉跟小学写周记一样耗时间,所以写的很少。纸上的记录不多,网上的也是硬挤几篇,当做作文练笔,那个时候最流行的做法,但是我没有坚持,行动也少。
到后来大家都习惯短文字,最后只发图片和视频来记录表达,我才算是比较多的去发。即便是效率的提高,发一些自己的事给大家看比以前容易多了,我还是懒得发,除非自己心情不好或者去旅游,这会发泄和记录一下。
但是我还是不喜欢将自己太多的私下生活表现给别人看。可能是自卑,没有他们那种365°展现给别人看的勇气;也可能是生活不懂情趣,找不到什么特别应该展示给他人看的东西。
但是空间、博客、微博、微信我现在都玩,而且我不是随波逐流,说什么用户变化太快,产品跟着变,流量也跟着走的那一批用户,我是不会丢掉我的账号的!
我是始终保持初心不变地用着他们,我一开始选择的产品,是把当他们工具来用的,而且自己始终有用过他们,他们也记录过我们的数据信息,如果不是自己要删除,这就是一个纪念了,一种使用痕迹了,我不是当他们娱乐玩具,玩过时就烟消云散了。
网民们玩完“各家争鸣”的潮流,现在又流行“对号入座”,之前大家同步“佛系”,然后再同步“18岁”,突然大家在散乱的朋友圈信息流中找到共同集合标签。而且主要群体为90后,带动80,70,60后也来一波集体纪念18岁。
对此,我觉得自己像90后又不像90后。像的表面,不像的是内在。因为生理和心理的感觉告诉我,我还很年轻,什么东西都没有闯出来就开始纪念以前的青春,除了青涩没有了,我感觉没有多大的变化,可能我个人成长真的不多。就是因为我有这种想法,所以觉得真的不像90后。
对比微信微博繁花似锦的热闹,能安静的记录完我自己的思绪的就是简书了,就因为我能在简书上长篇大论书写,所以空间和博客我对他们的初心是不变的,变的只是我找到很好的体验平台,和找到一个自己愿意归属的圈子。在简书里,大家都是用文字观察别人和自己,不论是生熟、不论高低,很喜欢这种交流的感觉。
最后,我觉得纪念青春这种事,还是会等到我像我妈那样50多岁才开始纪念,现在应该活在当下,享受当下才对。
现在能找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去喝粥,比起因好久不见同学好友而去吃饭更加值得纪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