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多积福报,多在日常生活的微小处布施而不期待回报,就是给自己积累福报。
我:老师,都说做好事论迹不论心,如果就是希望得到回报做好事,会怎么样呢?
老师:会打折扣,但还是有福报,不带起期待,纯粹的心做善事,不但福报大,也会有功德。
我:但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如果一个人心不纯,但做了一辈子好事,那我觉得这个人就是好人。
老师:好人与好事是两回事。你做好事就是做好事,做了好事,有福报这是肯定的,但是不是好人这又是另一回事了。
我:为什么会这么判定呢?我觉得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好人真的很难。
老师:当然了,因为你评判的是人性,而人性是复杂的,岂能用单纯的好还是坏定义?
我:一个人误杀了一个普通人,却做了一辈子好事,帮助了很多人,另一个人没伤害过别人,偶尔会做些好事帮助别人,那是不是后者会更接近“好人”的定义?
老师:人心既不黑,也不白,而是一个阴阳黑白交织的存在。从内心的定义说,根本就没有纯好人,纯坏人,好人坏人,是小学生思维。就像我小时候看电视,总喜欢问,哪个是好人?长大了觉得很可笑。
我:老师,我糊涂了,那好人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根本不存在的词汇吗?
老师:平时它只是一个形容词,刨根究底,你就发现他根本不存在。
我:老师,我还是不太明白,不求回报的做好事会有功德,这种人是在逐渐向“好人”这个名词靠拢吗?绝对的“好人”不存在,但有相对的“好人”?
老师:不是,是向纯粹的爱靠拢,与好人不好人没关系。
我:纯粹的爱是指“大爱”或者说“博爱”吗?
老师:嗯,无我之爱。
我:我最近被想保护的人伤害了,我开始逐渐把她们剥离出“我想保护的人”这个概念,我做不到“爱”伤害我的人,因为我没办法无视那些伤害。追求“无爱之爱”的人,也会去“爱”伤害自己的人吗老师?
老师:无我,自然也不会因为爱别人,导致“我”受伤害,有我的爱,才会有个“我”受伤啊。有我的爱,所有对他人的爱,都是从自我角度出发的爱。就像父母爱孩子,也是从自我角度出发的爱,所以会打骂孩子,认为对孩子严格是“爱”他们,但是孩子的角度不觉得是这样。当孩子违逆了他们,他们也会很伤心,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爱被辜负了。
我:那无我的爱,是不是意识不到自己被伤害了,因为在别人眼里的伤害,对他们来说并不算是伤害?
老师:意识得到,但是因为不再认同自我,所以只是自我受伤,真我没有受伤。
我:老师,“自我”和“真我”有什么不同呢?
老师:自我就是你现在的人格思维感受,真我是你的本心本性,你死了自我就灭了,真我不灭。自我就像你的肉体,只是一个工具和壳子。
我:这样的话,我感觉任何人的真我都不会被伤害,被伤害的只是自我。
老师:是的,真我是圆满的,绝对纯粹的爱本身,就是你的佛性。找到你的真我,意识到现在的这个我不是真正的我,就是修行的目的。
我:但是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好像都会更在意自我,而忽略真我。但我觉得,先找到自我,才能找到真我。
老师:可以的,这也是路径之一,每个人的路径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这个世界总是充满伤害,冲突,矛盾,战争的原因。因为在自我之内,没有真正的爱。即使你觉得我在爱他,也是站在你个人角度很自我的爱,而别人一旦不接受你的爱,你就会由爱生恨。自我即使是打着爱的名义,也必然会创造出很多伤害与自我伤害。就像那些打着爱的名义,却让子女受伤的父母一样。因为自我之内,没有真正纯粹的,绝对的爱。真正纯粹的爱,是不需要回报的。就像太阳,只是发光普照万物,无论万物喜不喜欢它,都丝毫不能影响它的光热。只是发光,仅此而已,这就是真正纯粹的爱。
我:可我爱我的亲人,爱我的朋友,我并不希望她们回馈给我什么,但我没办法爱伤害我的人,如果我爱的人伤害了我,次数多了,我可能会选择不再爱她们。我这是不是也算有所求?因为我不想被伤害,或者说,我的爱其实也是有门槛的,那就是不能伤害我。
老师:比如你对我很好,我接受你好处的时候,眼皮都没抬一下,你会不会不舒服?
我:可能次数多了就会了。
老师:对,因为我们对人好,是渴望正向反馈的,不一定要什么实际回报,但默默的,也需要正面的情绪反馈。一个微笑、一个开心的眼神,可能就够了,但是如果面无表情,眼皮不抬,你都会不舒服,因为你期待对方有正面反应。如果你毫无期待,就不应该因此而有任何不舒服,你会不舒服,一定是对方的反应,没有符合你的期待,甚至跟你的期待相反。就像很多父母,为什么那么爱小孩,却总是责怪小孩。因为小孩的表现,没有符合他们内心对孩子的定义和期待。比如父母定义“好孩子”应该读书好,当小孩读书不好,却很有足球天赋的时候,对这些父母来说,孩子就不符合他们的期待。
老师:这份爱的本质,只是迎合了你自己的定义,自己对好,对爱的定义,本质上其实是在满足自己的情绪需求。真正的爱是,允许别人成为他自己的样子,因为你不认同自我,就当然不会认同定义。
我:感觉拥有“无我之爱”的人,就像古代常说是圣人一样,好像不会产生任何负面情绪。
老师:会产生,只是这个负面只是属于自我的部分,而真我并不认同,只是当作自我的一个小游戏去体验。真我是来体验小我的内容的,小我的负面情绪,真我也可以体验,但是他知道这只是游戏体验,不会真的认同游戏里的角色。
我:老师,我感觉这句话好像是在说,要允许别人的自我存在,可拥有无我之爱的人,自己都不认可自己的自我啊。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老师:你问得很好,所以我说了,不是没有负面情绪。如果没有负面情绪,你就是在否定你的自我,自我不可以生气,不可以有欲望,这是否定。自我可以有欲望生气发火,但是“我”是站在真我角度,去体验小我在生气,体验小我的欲望。你可以体验游戏角色的好坏情绪,自我就是游戏角色,真我允许一切,包括允许自己的自我。举个极端的例子,比如我的自我这一生要扮演的角色是杀人犯,真我也会允。并且真我会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小我的凶残情绪,体验被杀者的瑟瑟发抖。因为对真我来说,这只是个游戏。
我:杀人犯的无我之爱会是什么呢?
老师:爱的本质与行为无关。死亡何尝不是种众生平等的大爱?如果权贵永生不死,对底层来说有机会吗?
我:虐杀也是?
老师:与行为无关。所以圣人论心不论迹,是我说的这个意思。
我:那这样的话,真我其实和自我关系很大啊,自我什么样,真我就什么样。
老师:一个是游戏角色,一个是背后玩家。只有你找到真我的时候,才知道,它远远超越自我,非你的头脑所能想象。
我:那每个人的真我都不一样吧?
老师:既不一样,又都一样。它超越了言语,概念,定义。道可道非常道,非法非非法。
我: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个故事,具体记不清了,是两个人的对话,我是一个蛋,和我对话的人是上帝,上帝说,我会成为他,他就是我,我伤害别人就是在伤害自己,林肯是他,杀死林肯的那个人也是他,男人是他,女人是他,小孩也是他,等我明白这一切,我就会成为他。
老师:不错,正是如此。
我:也有点像克苏鲁,世间万物的诞生只是因为“神明”的一个梦,神明选择沉睡,就是它对这个世界的仁慈。
老师:哈哈哈,那只是印度教梵天的隐喻。其实是从印度教借来的说法,印度教创世神梵天睡觉,世界诞生,梵天醒来,世界毁灭。意思是这一切都是梦。
我:学问确实是相通的,科学的边界是玄学的起点,而玄学走到尽头也一定会是科学的。高维生物()
老师:科学还是玄学都不重要,只是一套看法而已,一个定义。修行最终要脱离一切定义,一切思维,一切理性与感性,无好也无坏,无是也无非。
我:也就是世界最初的样子吗?
老师:没有最初,也没有最终,无始无终。时间也是虚幻的,你是超越时间的,永恒的存在。
我:但我觉得,世界是个圆,一切前进都会回到原点。只有这个圆才是永恒不变,永恒存在的。
老师:你这样想也可以,但是如果以几何来说,有个更好的表述,️∞。
我:莫比乌斯环?
老师:数学上的无限符号,可见数学家是懂哲理的。
我:我觉得数学是理科里最艺术的学科。
老师:数学是哲学的延伸,数理的依据是哲理。所以牛顿写过一本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并且认为上帝把世界的秘密藏在数字中。易经也是叫数术,也是建立在二进制上的数理哲学。
我:老师,今天的知识对我来说有点超纲了。
老师:哈哈哈,慢慢消化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