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学,我个人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以前在读书里,这可能源于我以前读书时,我的那个心理学老师的影响。我喜欢那个给我上心理学课的老师,从她的课上我对心理学产生的浓厚的兴趣,我感得这是一门有趣的关于人的向内探究的学科,与哲学有一定的相通,又有它本身的意味。总之,那时候对心理学就爱了。
后来,我就自己考了心理咨询师、阅读相关的心理学书籍,为他人做心理咨询,在我看见他人的时同也渐渐看见了自己,这真的是一个十分开心的事。
近日读的这本《缺爱》也是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它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现代人的“缺爱”其实是存在感缺失的表现。它帮我们重新定义了存在的意义和自我价值,它可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闪光点,骄傲自信地活。
本书的作者是罗伯特-纳伯格。它是法国知名的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心理分析师、家庭治疗师,目前在巴黎和瑞士执业。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跟我们分享了作者从存在主义视角看待自我价值感低,特别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容易过度饮食对自己进行心理补偿?控制欲强,一旦事情不按预期发展就很痛苦?抗挫力差,心态易崩塌等人们的存在性焦虑问题及源由。
什么是存在感?
作者的观点是:存在感即是连接感!
1.我连接,所以我存在!
他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角度解释说,一个人存在于周围的世界中,说明了人与物质存在的关系;一个人存在于内在世界中,说的是人与内在自我的关系;一个人存在于人际世界中,说的是人是由于周围一切关系而存在的。
作为人,他的身份从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总是众多身份的集合,就是说一个人的身份总是分散于关系当中,人需要在不同的关系中构建自己的存在。人往往难只独立于某一身份,比如你怎么介绍你?如果我说我是一名教师,这是一种职业的身份,它来源于一种师生的关系;我说我是妻子,那它来源于我与伴侣的关系;我说是我是女儿,那么它来源于我与我的父母的亲子关系。所以,你很难看到一个人他独独只有一种身体,所以作者罗伯特-纳伯格所说的人,是众多身份的集合,这句话我十分认同。你如何证明你的存在,你一定是需要与某些人建立连接,你才有存在的意义与可能。
2.失去与外界的连接,会导致内心的崩塌。
一个人如果失去与外界的连接,他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一个人的存在感。因为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看,人最基础的心理需求是归属感与价值感。存在感对于一个人来说是精神世界的地基。
本书于我的启示:
如何与外界建立有效连接?你以为是朋友圈的不断刷屏么?错!你以为是每天不断地炫富、炫美么,错!
因为你的美,你的富,你的美好生活与他人来说没有半毛钱的价值。真正有效的人际连接标准是看你是否为他人提供了价值。这一点,我觉得我在做得越来越好了。因为在我不断地升级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我能够用知识辅导与帮助更多的人,不仅帮助他们更好看见自己,鼓励到他们,同时我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及家长,帮助把认为难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教会他。
未来,一个人的优势将越来越多的存在于他与周围人的连接中。所以,未来我希望我的线上读书会能帮助更多的人,服务更多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