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总是群居的动物,独活总会忘记时间,颓废无意追随总是形影不离。
在我晃荡了无聊了郁闷了一段时间之后,跑去了图书馆,并且在那辆粉色的小电车淘气不灵光之后,研究这个公共自行车怎么骑。
没错是研究并且询问了好友,每天大约要骑一个小时的车程,在秋风扫落叶的时节,一辆小车恣意的穿行在大街小巷里,像回到了中学时代,那个脚底生风的年纪。
固定的时间,不会轻易更改的座位,有种莫名的踏实感席卷而来,像回到了校园,事实毕业几年之久。
跟一群陌生的人呆在一起,没有厮混也没有交集,只有逢迎周末,人多坐满的情况下,才会有“麻烦一下,让我过去”的点头之交。
关于泡图书馆这件事,无论是迟到的还是曾躲过的,怎么说都有一种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写照,每一种形式上的逃避都会以成倍的刁难放置眼前。
你曾无意躲避,生活也非有意苛责。
2
如果真有穿越这回事,是不是少年时心里可以住着一颗老灵魂。由此可以在对预见未来的不甘、平庸,想要迫切改变的恐惧中奋起直追。
答案是并不一定。
这种事情很像现实生活中提前透漏规则的戏码,唯一的区别在于前者还是需要努力,后者或许蒙混过关。所以在面对既得利益的诱惑和付出不见得有所回报的巨大落差之下,人更愿意屈服于后者,贪婪跟懒惰是人性的弱点之一。
觉醒这回事通常只发生在一小撮人身上,更多的改变是被迫的。
在许多励志电影中,《百元之恋》更受欢迎的原因大概是女主一子在俗世的成功定义中没有逆袭,只是用积极的心态一别往日的颓败学会与自己和世界和解。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生活里的小人物小角色,可能一生都如一子一般努力之后依然以“失败者”的身份,说出“我好想赢啊”。在一个到处充斥不问过程只看结果的年代,似乎注定弱势群体的失败。一子为我们所展现的正是我们所缺失的被逐渐淡忘的,当你选择努力改变并且付出行动的过程中,已经是一种可见的胜利者的姿态。
3
一个人最大的失败在于期望太高而放弃太早。
最近在看一则教育类纪录片,同时受采访的两人同为三流大学毕业且出身都很普通的学生 ,面对体制的弊端与社会残酷的现实,给出不同态度。
一位在说学校没有学习的氛围,也没有真正的在做教育,混了四年能顺利毕业言词间都有种谢天谢地的意思,之后依然保持着混日子的心态继而更加迷茫,过一天算一天。
一位则更多的关注自身,认为很公平,或许别人就是有很牛逼的父母,自己没有只能努力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富二代。虽然这之间的付出是很高昂的。
我国著名教育家,八十年代教育改革的先驱刘道玉先生在面对如今教育形式时说:我希望,当今大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不取决于名校和名师,也不取决于学历和学位的高低,而取决于你自己。具体来说,就决定于你自己的理想和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4
人跟人之间的差距实际上是行动力的差距。行动意味着将自己抛出舒适区,意味着每走一步都是未知。我们在未知面前总会本能的退缩,那些执着的人更显可贵。
有个正在处于创业上升期的朋友,见面时聊到生活,他总会两手一摊,表示自己一双手可以活的起。
他说最初的阶段每天只能睡上四个小时,而且都是在凌晨两点之后 ,掉发挺严重的。目前为止这种作息时间还在持续。
原本可以选择衣食无忧的平凡生活,退路很好,可是不拼一把怎么知道可以更好,二十几岁不应该自动切断这种可能性。这种跌倒还敢爬起来不喊疼的日子,并不多。
一页页日历翻过,时间的洪流一步步逼近,
迈入而立之年,总不能什么还没做,青春好像就没了。
5
喜欢的就去争取,想要的就去追寻。不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俞洪敏先生曾在北大演讲中说“当蜗牛爬到金字塔顶,它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它收获的成就,跟雄鹰是一模一样的。”慢一点没关系,动起来就好。
把曾经丢弃的梦想,希望抵达的远方一一捡回,重新定义,重新起航。
愿归来,岁月无殇,少年无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