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备要》
燥,去风寒湿,宣,下气开郁
辛苦大热,有小毒。入足太阴(脾)血分,少阴、厥阴(肾、肝)气分(其气燥,故专入肝而旁及脾、肾)。润肝燥脾,温中下气,除湿解郁,去痰杀虫,开腠理,逐风寒。
治厥阴头痛(仲景用吴茱萸汤),阴毒腹痛(痛在小腹),呕逆吞酸(俗名醋心。亦有吐酸者,宜降火清痰,用吴萸作响导。蔡中丞苦痰饮,率十日一发,头痛背寒,呕酸不食。得一方,茯苓、吴萸汤泡七次,等分,蜜丸,名吴仙丹。前、后痰方无此者),痞满噎膈(胃冷)。食积泻痢,血痹阴疝,痔疾肠风,香港脚水肿,口舌生疮(为末,醋调贴足心,过夜便愈,能引热下行),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宜此主之)。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段成式言∶椒性善下,吴萸性上,似不尽然。寇宗 曰∶此物下气甚速。东垣曰∶浊阴不降,厥气上逆,膈塞胀满,非吴萸不可治也。昂按∶吴萸辛热,故性上。气味俱浓,故善降),利大肠壅气(故治肠风痔痢),下产后余血(故产后必用之)。然走气动火,昏目发疮,血虚有火者禁用。
陈者良。泡去苦烈汁用(须泡数次)。止呕,黄连水炒。治疝,盐水炒。治血,醋炒。恶丹参、硝石。
《本草便读》
散厥阴之寒.辛苦疏肝降冷浊.燥脾家之湿.芳香治呕愈寒疼.故疝瘕香港脚相宜.而郁结饮邪亦效.吞酸胸满.能导以下行. 癖奔豚.可用其温散.(吴茱萸辛苦而温.芳香而燥.本为肝之主药.而兼入脾胃者.以脾喜香燥.胃喜降下也.其性下气最速.极能宣散郁结.故治肝气郁滞.寒浊下踞.以致腹痛疝瘕等疾.或病邪下行极而上.乃为呕吐吞酸胸满诸病.均可治之.即其辛苦香燥之性.概可想见其功.然则治肝治胃以及中下寒湿滞浊.无不相宜耳.)
《本草乘雅半偈》
(本经中品)
【气味】辛温,有小毒。
【主治】主温中,下气,止痛,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咳逆,寒热,杀三虫。
【核】曰∶所在有之,江浙、蜀汉尤多,闽中者最胜。木高丈许,皮色青绿,枝柔而肥,叶长而皱,似椿叶,阔浓色紫。三月梢头开红紫色花,七八月结实,累累成簇而无核,嫩时微黄,熟则深赤。一种粒大,一种粒小,小者入药。修事,去叶梗,每十两,用盐二两,投四斗东流水中,分作百度洗之,自然无涎,日干之,入丸散者。每十两,用醋一镒,煮三十沸,后入茱萸,熬干用。蓼实为之使。恶丹参、硝石、白垩,畏紫石英。
【】曰∶茱者,火胎于木;萸者,乙胎于甲;吴其产也。故主寒中,其进甚锐,除逐痹闭,其退甚速。开发上焦,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阳生气分之良剂也。
故气下者自上,咳逆者自平,痹闭成虫者自杀矣。设中热人所当避忌,形寒饮冷者,为效颇捷。佐以黄连,用治淡阴,两得之矣。
《本草崇原》
气味辛温,有小毒。主治温中下气,止痛,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咳逆寒热。
(吴茱萸所在有之,江浙、蜀汉尤多。木高丈余,叶似椿而阔浓,紫色,三月开红紫细花,七八月结实累累成簇,似椒子而无核,嫩时微黄,熟则深紫,多生吴地,故名吴茱萸。九月九日采,阴干,陈久者良,滚水泡一二次,去其毒瓦斯用之。)
山茱萸、吴茱萸咸禀木火之气。禀火气,故主温中。禀木气,故主下气。中焦温而逆气下,则痛自止矣。湿血痹者,湿伤肌腠,致充肤热肉之血凝泣为痹。少阳炎热之气,行于肌腠,肝主冲任之血,淡渗皮肤,则湿血痹可除矣。又曰∶逐风邪者,言湿痹可除,而风邪亦可逐也。气味辛温,故开腠理。腠理开,则肺病之咳逆,皮肤之寒热皆治矣。
《本草从新》
宣散风寒、燥湿疏肝、下气.
辛苦大热.有小毒.疏肝燥脾.温中下气.除湿解郁.去痰杀虫.开腠理.逐风寒.治厥阴头痛.阴毒腹痛.(痛在少腹.)呕逆吞酸.(俗名醋心、亦有吐酸者、宜降火清痰、用吴茱作向导、蔡中丞苦痰饮、十日一发、头痛背寒、呕酸不食、得一方名吴仙丹、吴茱汤泡七次、与茯苓等分、蜜丸、服之而愈.)痞满噎膈.食积泻痢.血痹阴疝.奔豚症瘕.痔疾肠风.香港脚水肿.口舌生疮.(为末、醋调、贴足心、过夜便愈、能引热下行.)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宜此主之.)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段成式酉阳杂俎、言椒性善下、吴茱性上、似不尽然、宗 曰∶此物下气甚速、东垣曰∶浊阴不降、厥气上逆、膈塞胀满、非吴茱不可治也.)利大肠壅气.下产后余血.损气动火.昏目发疮.病非寒滞有湿者勿用.即有寒湿者.亦宜酌量少用.开口陈久者良.滚汤泡去苦烈汁.止呕黄连水炒.治疝盐水炒.治血醋炒.恶丹参、硝石.畏紫石英.
《本草撮要》
味辛苦.入足太阴阳明厥阴经.功专温中下气.得干姜治吞酸.得黄连、白芍治赤白下利.得茯苓治痰饮.惟损气动火.昏目发疮.病非寒滞有湿者勿用.即有寒湿者亦宜少用.开口陈久者良.滚汤泡去苦汁.止呕黄连水炒.治疝盐水炒.治血醋炒.恶丹参、硝石.畏紫石英.
《本草分经》
见肝热。
《本草分经》
辛苦大热,疏肝燥脾,温中下气除湿,去痰解郁杀虫,开腠理逐风寒,治冲脉为病气逆里急,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利大肠壅气,下产后余血,汤泡去苦汁用。
《本草害利》
〔害〕阳厥似阴,手足虽逆冷,而口多渴喜饮水,大小便闭结,小便或通,亦赤涩短少,此火极似水。《内经》谓"诸噤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是也。此与桂、附、干姜之类同禁忌。呕吐咳逆上气,非风寒外邪,及冷痰宿水所致者不宜用。腹痛属血虚有火者不宜用。
小肠疝气,非骤感寒邪,及初发一二次不宜用。霍乱转筋,由于脾胃虚弱,冒暑所致,非寒湿生冷干犯肠胃者不宜用。一切阴虚之症,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人,法所咸忌。损气动火,昏目发疮,非寒滞有湿者勿用。即有寒湿者,亦宜酌量少用。
〔利〕辛苦大热,疏肝燥脾,温中下气,除湿解郁,去痰杀虫,逐寒。主厥阴头疼,呕逆吞酸,痞满噎膈食积,泻痢血痹,阴疝奔豚 瘕,治阴寒攻心痛,香港脚水肿,所谓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又为温膀胱之猛将也。恶丹参硝石,畏紫石英。蓼实为使。
〔修治〕九月九日采实,开口陈久者良,阴干须滚汤泡去苦烈汁七次,始可焙用。治疝盐水炒,治血醋炒,止呕姜汁炒,疏肝胃黄连木香汁炒。
《本草蒙筌》
味辛、苦,气温、大热。气味俱浓,可升可降,阳中阴也。有小毒。所产吴地独妙,故加吴字为名。重阳采收,依法精制。汤泡苦汁七次,烘干杵碎才煎。畏紫白石英,恶丹参硝石。用蓼实为使,入肺脾肾经。主咽嗌寒气,噎塞不通。散胸膈冷气,窒塞不利。
驱脾胃停寒,脐腹成阵绞痛。逐膀胱受湿,阴囊作疝剜疼。开腠理,解风邪。止呕逆,除霍乱。仍顺折肝木之性,治吞吐酸水如神。厥阴头疼,引经必用。气猛不宜多食,令人目瞪口开。若久服之,亦损元气。
肠虚泄者,尤忌沾唇,为速下气故尔。根 寸白三虫,煎服即出;衔口立通。并择向在东南,取之方获效验。
《本草经解》
气温.味辛.有小毒.主温中下气.止痛.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咳逆寒热.(泡焙用)
吴萸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有小毒.得地西方燥烈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中者脾也.太阴经也.肺主气.亦太阴也.气温则肺令下行.而太阴亦暖.所以温中下气也.寒邪客于胸腹.则真气不通而痛矣.辛温则流行和散.所以止痛也.辛温暖肺.肺气通行.则水道通调.故又除湿.血泣则成痹.肝藏血.血温则活.故主血痹.辛温为阳.则能发散.故逐风邪.肺主皮毛而司腠理.辛温疏散.腠理自开.形寒饮冷则伤肺.肺伤则气不下降.而火反上逆.咳逆寒热之症生焉.吴萸辛温暖肺.肺气下降.而寒热咳逆之症自平也.
【制方】
吴萸同人参、生姜、大枣.名吴萸汤.治呕涎头痛.同陈皮、附子.治肾气上哕.同川连、白芍丸.治痢.同炮姜末汤服一钱.治食已吞酸.同肉桂、炮姜丸.名和中丸.治寒腹胀.
《本草经集注》
味辛,温、大热,有小毒。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去淡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根∶杀三虫。
根白皮∶杀蛲虫,治喉痹咳逆,止泄注,食不消,女子经产余血。治白癣。一名 。生上谷川谷及宛朐。九月九日采,阴干。(蓼实为之使,恶丹参、硝石、白垩,畏紫石英。)
此即今食茱萸。《礼记》亦名 ,而世中呼为 子,当是不识 字, 字似 字,仍以相其根南行、东行者为胜。道家去三尸方亦用之。(《新修》一三一页,《大观》卷十三,《政和》三一八页)
《本草求真》
(味)逐肝寒气上逆
吴茱萸(专入肝。兼入脾胃肾膀胱)。辛苦燥热。微毒。专入厥阴(肝)气分。除胀。东垣云。浊阴不降。厥气上逆。甚而胀满。非吴茱萸不可治也。多用损人元气。故吞酸吐酸等症俱用。(绣按吞吐酸水。河间丹溪单指属热。景岳专指属寒。斯症寒热俱有。在医于病所见。兼症与脉。及平昔脏气偏纯。审实明辨可耳。不可专祖一家治法。)至如咽喉口舌生疮。以茱萸末醋调。贴两足心。一夜便愈者。以热下行也。兼入脾胃以除胸中寒冷。又脾经血分湿痹。令其表里宣通。而无拒闭之患矣!又兼入肾而治膀胱受湿。阴囊作疝。久滑冷泻。阴寒小腹作疼。暨香港脚水肿。并口舌生疮。除蛊杀虫。(诸症皆作阴寒论。)要皆气味辛燥所致。但走气动火。久服令人目昏发疮。(以温肝经燥血故。)血虚有火者尤忌。陈者良。泡去苦烈汁用。止呕黄连水炒。治疝盐水炒。治血醋炒。恶丹参硝石。
《本草思辨录》
吴茱萸树高丈余,皮青绿色,实结梢头,其气燥,故得木气多而用在于肝。叶紫花紫实紫,紫乃水火相乱之色。实熟于秋季,气味苦辛而温,性且烈,是于水火相乱之中,操转旋拨反之权,故能入肝伸阳戢阴而辟寒邪。味辛则升,苦则降;辛能散,苦能坚;亦升亦降,亦散亦坚;故上不至极上,下不至极下,第为辟肝中之寒邪而已。
呕吐有寒有热,不因少阳干胃,即属厥阴干胃。少阳干胃,则如心烦喜呕与呕而发热皆是;厥阴干胃,则如呕而胸满、与干呕吐涎沫、头痛皆是。仲圣小柴胡汤、吴茱萸汤分主甚明。虽然有呕吐主以吴茱萸汤,而曰阳明病少阴病者,人必谓于厥阴无与矣,而不知实厥阴病之见于阳明少阴也。何以言之?食谷欲呕者,肝受寒邪,上攻其胃。不食谷则肝气犹舒,食谷则肝不能容而欲呕。与胃虚之有胃反迥殊,故非吴茱萸汤不治。夫肝邪上攻则胃病,为木乘土。下迫则肾病,为子传母。迨子传母,则吐利交作而不止一吐矣。少阴自病,下利已耳,未必兼吐;吐而利矣,未必兼逆冷烦躁;吐利而且手足逆冷烦躁欲死,非肝邪盛极而何。
此愚既以吴茱萸为肝药。夫血藏于肝,温肝自当温血;而不知吴茱萸能散血中之气寒,非能温血中之血寒也。厥阴病至于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若是血病,何得无当归。当归四逆汤脉细欲绝,血寒之证也,何以反无吴茱萸,及知有久寒而后加之。即其非胃药肾药亦有可证者,在阳明乃两阳合明,寒不易受,仲圣言胃中虚冷者不一,无用吴茱萸之方。纵云吴茱萸兼治胃寒,夫岂不闻干呕吐涎沫头痛之厥阴病非吴茱萸不治乎。吴茱萸既为肝寒要药,以移治胃寒肝不寒之病,宁能无误。故仲圣恐人误用,又申之曰得汤反剧者属上焦。然则治上焦之药何在?半夏干姜散,正治干呕吐逆吐涎沫之胃寒也。他如甘草泻心汤、黄连汤,中有干姜,亦所以治胃寒。愚于此又悟干姜吴茱萸,与黄连黄芩为对待矣。本经黄连主肠 腹痛,黄芩主肠 不主腹痛。故小柴胡汤腹痛去黄芩,而黄连汤腹痛则用黄连,同一寒药,不能通用如是。岂有同一热药,可漫无区别。愚不以吴茱萸为肾药者,盖亦以别有肾药,与吴茱萸分疆而治者也。温肾者为附子,温脾者为干姜。太阴藏寒曰宜四逆辈,以四逆汤非温脾之正方也,温脾正方为理中丸。理中丸固有干姜无附子,而四逆汤治肾有附子又有干姜,则又何也?盖肾寒必上侮其脾,干姜在脾为中权,在肾为前茅,故姜附不可缺一,吴茱萸岂其比乎。夫肾脏者真阳所寓,有扶阳以抑阴,无辟阴以伤阳。吴茱萸得厕名于少阴者,非能治肾寒也,治肝寒之流及于肾者也。就是数者反复核之,尚何疑吴茱萸之非血药、非胃药、非肾药哉。
温经汤有瘀血在少腹,而以吴茱萸为君,非以其能行瘀也。妇人年五十所而病非新得,宜缓图不宜峻攻。故不用下瘀血汤抵当汤,而以桂枝芍药丹皮三味行瘀。即以三味协参草芎归胶麦姜夏,补中调气,和血濡燥。为之绸缪者,已无微不至矣。更何需苦温辛烈之吴茱萸哉。不知妇人之病,多因虚积冷结气,瘀血在少腹不去,其为有久寒可知。冲任之血,肝实主之。肝中积结之气,非吴茱萸讵能辟去。此实是证之枢纽,曰温经者,纪其实也。
吴茱萸上不至极上,下不至极下。然吴茱萸汤之厥阴头痛,温经汤之瘀血在少腹,何非极上极下,要皆为辟肝寒之效所及,非能径抵头与少腹也。由是推之,吴茱萸之用,亦綦广矣。胃主降,脾主升,脾之所以升,实得风木制化之益,故肝病者脾必病,吴茱萸能入肝驱邪,化阴凝为阳和,脾何能不温,腹痛腹胀何能不治。其性苦过于辛,降多而升少,肝主疏泄,肝平则气自下,此所以又利大肠壅气治滞下也。
抑有用之为反佐者,古方左金丸,治肝脏火实左胁作痛,似非吴茱萸热药所宜。顾其方黄连多于吴茱萸五倍,肝实非吴茱萸不泄,连多茱少,则不至助热,且足以解郁滞之热,肝脾两获其益。故腹痛用之,亦每有神验。活法在人,未可为胶柱鼓瑟者道也。
《本草图经》
生上谷川谷及冤句,今处处有之,江浙,蜀汉尤多。木高丈余,皮青绿色;叶似椿而阔浓,紫色;三月开花,红紫色;七月、八月结实,似椒子,嫩时微黄,至成熟则深紫。
九月九日采,阴干。《风土记》曰∶俗尚九月九日谓为上九,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又《续齐谐记》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学。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灾厄,宜令急去家,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高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代之矣。故世人每至此日登高饮酒,戴茱萸囊,由此耳。世传茱萸气好上,言其冲膈,不可为服食之药也。张仲景治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吴茱萸一升,枣二十枚,生姜一大两,人参一两,以水五升,煎取三升,每服七合,日三。干呕吐涎沫而头痛者,亦主之。又其南行枝,主大小便卒关格不通,取之断度如手第二指中节,含之立下,出姚僧垣方。根亦入药用。删繁方疗脾劳热,有白虫在脾中,为病令人好呕者,取东行茱萸根,大者一尺,大麻子八升,橘皮二两,凡三物 咀,以酒一斗,浸一宿,微火上薄暖之,三下,绞去滓,平旦空腹服一升取尽,虫便下出,或死,或半烂,或下黄汁。凡作药法,禁声,勿语道作药,虫便下验。
《本草新编》
吴茱萸,味辛、苦,气温,大热,可升可降,阳中阴也,有小毒。入肝、脾、肾之经。
主咽塞气不通,散气膈冷气窒塞,驱脾胃停寒,脐腹成阵绞痛,逐膀胱受湿,阴囊作疝剜痛,开腠理,解风邪,止呕逆,除霍乱。因顺折肝木之性,治吞吐酸水如神。厥阴头疼,引经必用。气猛,不宜多食,令人目瞪口开。久服亦损元气,肠虚泄者尤忌。可逆用之以祛寒,复可顺用之以解热。大约祛寒可以多用,而解热难以多投也。
按∶吴萸入四神丸中,以治肾泄,非用之以祛寒耶。然而,四神丸中用吴茱萸者,非尽去寒也,亦借其性燥以去湿耳。夫肾恶燥,而泻久则肾正苦湿也。吴茱萸正喜其燥,以投肾之欢,入诸肾脏之逐其水而外走于膀胱,不走于大肠也。
或疑吴茱萸性热祛寒,恐不可用之以解热。不知从治之道,宜顺而不宜逆。逆其性,致有相格之忧;顺其性,始有相投之庆也。
《本草易读》
汤浸炒用。蓼实为使,恶丹参、硝石、白垩,畏紫石英。
辛,温,有小毒。入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经。温中下气,止痛除湿,开郁化滞,祛痹杀虫。止心腹之冷痛,除腰脚之痿弱,住胃冷之吐泻,解遍身之痹痛,下产后之余血,退心中之吞酸。平转筋而疗香港脚,消水肿而除疝气。肠风痔血最灵,舌苦口疮亦效。咽膈不通之疾,胸胁痞满之 。
生上谷、冤句。九月采实。今处处有之。木高丈余,叶似椿而阔浓,紫色。三月开红紫细花似椒子。
酸心上攻,水煎服或嚼数粒,大效。(验方第一。)
转筋入腹,酒煎服。(第二。)
霍乱干呕,水煎服。(第三。)
赤白痢下,同黄连丸服。(第四。)
腹中症块,捣末酒煮,布包熨之,更番,消乃止。(第五。)
小儿口疮,醋合敷足心。(第六。)
咽痛。同上。(第七。)
阴下湿痒,水煎洗之。(第八。)
吴茱萸汤 吴茱萸 生姜 人参 大枣治食谷欲呕。(诸方第一。)
当归四逆加茱萸姜汤 当归 白芍 桂枝 通草 细辛 甘草 大枣 吴茱萸生姜酒水煎服。治手足厥冷,脉微欲绝,内有久寒者。(第二。)
温经汤 当归 阿胶 白芍 川芎 桂枝 丹皮 人参 甘草 干姜 半夏 麦冬吴茱萸水煎服。治妇人带下,下痢不止,暮即发热,腹满里急,掌热口干。(第三。)
《本草择要纲目》
【气味】
辛温有小毒.阳中阴也.半浮半沉.入足太阴经血分.少阴厥阴经气分.
【主治】
温中下气.止心痛诸冷绞痛.利痰暖胃.通关节.开郁化滞.凡浊阴不降.厥阴上逆.咽膈不通.食则令人口开目瞪.阴寒膈塞.气不得下.此病不已.卒致寒中腹满膨胀下利.宜以吴茱萸之苦热泄其逆气也.故仲景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用之治厥阴病及温脾胃为对症之剂.然其为性.下气最速.肠虚之人.服之愈甚.又气上冲膈.多食冲眼.又脱人发.不可不知.
《药鉴》
气热,味苦辛,气味俱浓,可升可降,阳也。主咽喉寒气呃塞而不通,胸中冷气闭塞而不利,脾胃停冷腹痛而不住,心气刺痛苦闷而不仁。开腠理,消疝气,止呕逆,除霍乱。又能顺折肝木之性,治吞吐酸水如神。厥阴头疼,引经必用。更杀寸白三虫,煎服即出。枝疗二便关格,衔口立通,必取向阳者方验。大哉茱萸,乃驱阴之捷方,回阳之妙药也。
《本经逢原》
辛苦温,小毒。拣去闭口者,否则令人躁闷。拣净以滚汤泡七次,去其浊气则清香扶胃,而无辛燥之患也。
《本经》温中下气止痛,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咳逆寒热。
发明 吴茱萸气味俱浓,阳中之阴,其性好上者以其辛也。又善降逆气者以味浓也,辛散燥热,而燥入肝行脾。《本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专取辛温散邪之力。又言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者,以风寒湿痹,靡不由脾胃而入,辛温开发表里宣通,而无拒闭之患矣。至于定吐止泻,理关格中满,香港脚疝瘕,制肝燥脾风,厥气上逆,阴寒膈塞,气不得上下,腹胀下痢,及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并宜苦热以泄之。东垣云,浊阴不降,厥气上逆甚而胀满者,非吴茱萸不可治。仲景吴茱萸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厥阴病及温脾皆用之。寇氏言,其下气最速,肠虚人服之愈甚。凡病非寒滞者勿服。按∶椒性善下,茱萸善上,故服茱萸者有冲膈、冲眼、脱发、咽痛、动火、发疮之害。其治暴注下重,呕逆吐酸,肝脾火逆之证,必兼苦寒以降之。如左金丸治肝火痰运嘈杂最效。小儿痘疮口噤,嚼吴茱萸抹之即开,亦取辛散之意。
《长沙药解》
【本经】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根杀三虫。一名藙。生山谷。
味辛、苦,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温中泻湿,开郁破凝,降浊阴而止呕吐,升清阳而断泄利。
《伤寒》吴茱萸汤,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治阳明伤寒,食谷欲呕者。胃气顺降,则纳而不呕,胃气逆升,则呕而不纳。人参、大枣,培土而补中,吴茱萸、生姜,温胃而降逆也。治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以土虚木郁,中气被贼,胃逆不降,浊气上冲,是以头痛干呕。湿气凝瘀,是以常吐涎沫。人参、大枣,培土而补中,茱萸、生姜,降逆而疏木也。治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以寒水侮土,脾陷胃逆,则吐利兼作。中气亏败,四肢失温,则手足厥冷。坎阳离根,散越无归,则烦躁欲死。人参、大枣,培土而补中,茱萸、生姜,降逆而升陷也。《金匮》治呕而胸满者。以中虚胃逆,浊气冲塞,故呕而胸满。人参、大枣,培土而补中,茱萸、生姜,降逆而泻满也。
《伤寒》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芍药、桂枝、通草各三两,细辛、甘草各二两,大枣十五枚,吴茱萸一升,生姜半斤。水六升,清酒六升,合煮,分三服。治厥阴病,手足厥冷,脉细欲绝,内有久寒者。以土主四肢,而手足之温暖,经脉之充畅者,赖厥阴乙木之力。以乙木性温,藏营血而孕君火,灌经络而主肢节也。积寒内瘀,肝血冷涩,不能四运,故肢寒而脉细。当归四逆补营血而通经脉,茱萸、生姜,温寒凝而行阴滞也。
《金匮》温经汤,当归、阿胶、芍药、川芎、桂枝、丹皮、人参、甘草、干姜各二两,半夏、麦冬各一升,吴茱萸三两。水一斗,煮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或至期不来。治妇人带下,下利不止,暮即发热,腹满里急,掌热口干。以曾半产,瘀血在腹,阻隔清阳升达之路,肝脾郁陷,故腹满里急。风木疏泄,故带下泄利。君火上逆,故手掌烦热,唇口干燥。暮而阳气不藏,是以发热。归、阿、芍药,养血而清风,丹、桂、?芎,破瘀而疏木,半夏、麦冬,降逆而润燥,甘草、人参,补中而培土,茱萸、干姜,暖肝而温经也。
吴茱萸辛燥之性,泻湿驱寒,温中行滞,降胃逆而止呕吐,升脾陷而除泄利,泻胸膈痞满,消脚膝肿痛,化寒痰冷饮,去嗳腐吞酸,逐经脉关节一切冷痹,平心腹胸首各种寒痛,熨胁腹诸癥,杀脏腑诸虫,医霍乱转筋,疗疝气痛坠。
热水洗数次用。
《得配本草》
蓼实为之使。畏紫石英。恶丹参、硝石、白垩。
辛、苦、热。有毒。入足厥阴经血分,兼足太阴、少阴经气分。疏肝燥脾,温中下气,开郁化滞。除阴湿,逐风寒。
治一切厥气上逆,厥阴头痛,呕逆吞酸,痞满咽塞,喉舌生疮,肠风泻痢,香港脚水肿,疝气阴毒,心腹诸痛,虫 疰忤,及产后余血。得硫黄、大蒜,研匀涂腹,治小儿肾缩。(初生受寒所致,仍以蛇床子烧烟熏之。)得茯苓,治痰饮。得盐水,暖膀胱,治脾泄。(他药虽热不能分解清浊。)得干姜,治干呕及吞酸。(因火而酸勿用。)
配橘皮、附子,治肾气上哕。配川连,治下痢水泄。醋调贴足心,治喉舌生疮。(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
陈久者良。闭口者有毒。拣净,并去梗,泡去苦汁,晒干炒用。止呕,以黄连水炒。治疝,盐水炒。治血,醋炒。
散寒,酒炒。生嚼数粒,擦痘疮口噤。多用伤神损元气,动火昏目,发疮咽痛。病非寒滞有湿者勿用。即有寒湿者,亦宜酌量少用。下气最速,阳虚者禁用。
怪症∶寒热不止,数日,四肢坚如石,击之似钟磬声,而形体日渐瘦削,此肝气结也。
合木香等分,疏其肝气自愈。
吴茱萸得东方震气,直入厥阴,招其垂绝不升之阳,以达上焦。仲景于少阴症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用吴茱萸汤重固元阳于厥阴之中,良有以也。王又原曰∶少阴厥阴,俱有烦躁。
少阴之躁在水,由龙火不归,姜、附得以回阳。厥阴之躁在木,乃雷火上逆,用姜、附则重其震烈矣。吴萸、姜、附,性俱大热,而主治不同。错用之,反伤元气,元阳即旋消散,更何药之可救。
《雷公炮制药性解》
味苦辛,性热有小毒,入肝脾胃大肠肾五经。主下气消痰,寒气噎塞,心腹刺痛,霍乱转筋,香港脚攻心,止咳逆,逐风邪,消宿食,除血痹,盐汤炮去毒用。蓼实为使,恶丹参、硝石、白垩,畏紫石英。
按∶吴茱萸辛热之剂,宜入五经,以理寒证。多食大损元气,肠虚者忌之。
雷公云∶凡使先去叶梗,并杂收子,用大盆二口,使盐水洗一百转,自然无涎,日干,任入丸散中用。修事十两,用盐二两,研作末,投东流水,四投中分作一百度洗,则有大效。
若用醋煮
《神农本草经》
(《御览》引:无吴字,是)
味辛温。
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凑(旧作腠,《御览》作涛,是)理根杀三虫。一名藙。生山谷。
《名医》曰:生冤句,九月九日采,阴干。
案《说文》云:茱,茱萸,属,萸,茱萸也。煎茱萸,汉律,会稽献藙一斗。
《广雅》云:(木尻),榝,档,樾,茱萸也。三苍云:莍,茱萸也。(《御览》)《尔雅》云:椒、榝,丑莍.郭璞云:茱萸子,聚生成房貌,今江东亦呼榝,似茱萸而小,赤色。礼记云:三牲用藙。郑云:藙煎茱萸也。汉律会稽献焉,《尔雅》谓之榝.《范子计然》云:茱萸,出三辅。陶宏景云:礼记名藙而作俗中呼为藙子,当是不识藙字似杂字,仍以相传。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味辛温。主温中下气,风寒上逆。止痛,散寒湿之痛。咳逆寒热,寒邪入肺。除湿血痹,辛能燥湿,温能行血也。逐风邪,开腠理,辛香散风通窍。
吴茱萸味极辛,辛属金,金平木,故为驱逐肝风之要药。但肝风有二,一为挟寒之风,一为挟火之风。吴茱萸性温,于挟寒之风为宜,此又不可不审也。
《食疗本草》
(一)上主治心痛,下气,除咳逆,去脏中冷。能温脾气消食。〔卷·嘉〕
(二)又方,生树皮∶上牙疼痛痒等,立止。〔卷·嘉〕
(三)又,(患风瘙痒痛者),取茱萸一升,清酒五升,二味和煮,取半升去滓,以汁微暖洗。〔卷·嘉〕
(四)如中风贼风,口偏不能语者,取茱萸一升,美清酒四升,和煮四五沸,冷服之半升。日二服,得小汗为瘥。〔卷·嘉〕
(五)案经∶杀鬼毒尤良。〔卷·嘉〕
(六)又方∶夫人冲冷风欲行房,阴缩不怒者,可取二七粒,(嚼)之良久,咽下津液。并用唾涂玉茎头即怒。〔卷〕
(七)又,闭目者名 子,不宜食。〔卷·嘉〕
(八)又方,食鱼骨在腹中,痛,煮汁一盏,服之即止。〔卷·心 ·嘉〕
(九)又,鱼骨刺在肉中不出,及蛇骨者,(捣吴茱萸)以封其上,骨即烂出。〔卷·心·嘉〕
(十)又,奔豚气冲心,兼香港脚上者,可和生姜汁饮之,甚良。〔卷·嘉〕
(十一)微温。主痢,止泻,浓肠胃。肥健人不宜多食。〔证〕
《汤液本草》
气热,味辛、苦,气味俱浓,阳中阴也。辛温大热。有小毒。
入足太阴经、少《象》云∶食则令人口开目瞪,寒邪所隔,气不得上下。此病不已,令人寒中,腹满膨胀,下利寒气,诸药不可代也。洗去苦味,日干,杵碎用。
《心》云∶去胸中逆气。不宜多用,辛热恐损元气。
《珍》云∶温中下气,温胃。
《本草》云∶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入足太阴、少阴、厥阴,震坤合见,其色绿。
仲景云∶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大温脾汤,及脾胃药,皆用此也。
《衍义》云∶此物下气最速,肠虚人服之愈甚。蓼实为之使。恶丹参、硝石、白垩。畏紫石英。
《新修本草》
味辛,温、大热,有小毒。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去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根杀三虫。根白皮杀蛲虫,疗喉痹咳逆,止泄注,食不消,女子经产余血。疗白癣。一名 。生上谷川谷及宛朐。九月九日采,阴干。
蓼实为之使,恶丹参、硝石、白垩,畏紫石英。此即今食茱萸。《礼记》亦名 ,而俗中呼为KT 子,当是不识字, 字似 字,仍以相传。其根南行、东行者为胜。道家去三尸方亦用之。
〔谨案〕《尔雅·释木》云∶椒 丑 。陆氏《草木疏》云∶椒 属亦有 名,陶误也
《药笼小品》
辛苦大热,有小毒。
疏肝燥脾,温中下气,除湿解郁。
治厥阴腹痛,呕逆吞酸。善能降浊阴上僭,利大肠壅气。
病非寒滞有湿者勿用。
滚汤泡去辛烈,止呕黄连水炒,治血醋炒。
《药性切用》
辛苦大热,入肝而疏逆燥脾,温中开郁,引热下行,为厥阴头痛、呕酸、阴疝、奔专药。止呕,黄连水炒;治疝,盐水炒;入肝治血,均醋汤泡炒。
《药征》
主治呕而胸满也。
【考证】
吴茱萸汤证曰∶呕而胸满。
以上一方,吴茱萸一斤。
【品考】
吴茱萸 无赝物。
《证类本草》
味辛,温、大热,有小毒。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
根 杀三虫。根白皮杀蛲虫,治喉痹,咳逆,止泄注,食不消,女子经产余血,疗白癣。一名KT 。生上谷川谷及冤句。九月九日采,阴干。(蓼实为之使,恶丹参、硝石、白垩,畏紫石英。)
陶隐居云∶《礼记》名 ,而俗中呼为KT (音杀)子。当是不识, 字似KT 字,仍以相传。其根南行、东行者为胜。道家去三尸方亦用之。唐本注云∶《尔雅·释木》云∶椒KT丑, 。陆氏《草木疏》云∶椒KT 属亦有KT 名,陶误也。
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吴茱萸,味苦、辛,大热,有毒。能主心腹疾,积冷,心下结气疰,心痛,治霍乱转筋,胃中冷气,吐泻腹痛不可胜忍者可愈,疗遍身 痹,冷食不消,利大肠拥气。削皮能疗漆疮,主中恶,腹中刺痛,下痢不禁,治寸白虫。博雅云∶ KT 越椒,茱萸也。 (音考)孟诜云∶茱萸,主心痛,下气,除呕逆,脏冷。又皮止齿痛。又患风瘙痒痛者。取茱萸一升,清酒五升,和煮,取一升半去滓,以汁暖洗。中贼风口偏不能语者。取茱萸一升,清酒一升,和煮四、五沸。冷服之半升,日三服,得少汗瘥。谨按杀鬼疰气。又开目者不堪食。又鱼骨在人腹中刺痛。煮一盏汁服之止。又骨在肉中不出者,嚼封之,骨当烂出。香港脚冲心,可和生姜汁饮之,甚良。日华子云∶健脾,通关节,治霍乱,泻痢,消痰,破症癖,逐风,治腹痛,肾气,香港脚,水肿,下产后余血。又云茱萸叶,热,无毒。治霍乱,下气,止心腹痛,冷气。内外肾钓痛,盐研 ,神验。干即又浸复 ,霍乱脚筋,和艾以醋汤拌 ,妙也。陈藏器云∶ 子根浓煮浸痔,有验。烧末服亦主痔病。又《尔雅》云∶栎实,也。其子房生为 。又赤爪草一名羊 ,一名鼠查球。此乃名同耳。 似小楂而赤,人食之。生高原。
图经曰∶吴茱萸,生上谷川谷及冤句,今处处有之,江浙、蜀汉尤多。木高丈余,皮青绿色。叶似椿而阔浓,紫色。三月开花红紫色。七月、八月结实似椒子,嫩时微黄,至成熟则深紫。九月九日采,阴干。《风土记》曰∶俗尚九月九日谓为上九,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又《续齐谐记》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学。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灾厄,宜令急去家,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高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代之矣。故世人每至此日,登高饮酒,戴茱萸囊,由此耳。世传茱萸气好上,言其冲膈,不可为服食之药也。
以水五升,煎取三升。每服七合,日三,干呕吐涎沫而头痛者亦主之。又其南行枝,主大小便卒关格不通。取之断度如手第二指中节,含之立下。出姚僧垣方。根亦入药用。《删繁方》疗脾劳热,有白虫在脾中为病,令人好呕者。取东行茱萸根大者一尺,大麻子八升,桔皮二两,凡三物 咀,以酒一斗浸一宿,微火上薄暖之,三下绞去滓。平旦空腹服一升,取尽,虫便下出,或死或半烂,或下黄汁。凡作药法,禁声,勿语道作药,虫便下验。
雷公云∶凡使,先去叶、核并杂物了,用大盆一口,使盐水洗一百转,自然无涎,晒干,任入丸散中用。修事十两用盐二两,研作末,投东流水四斗中,分作一百度洗,别有大效。
若用醋煮,即先沸醋三十余沸,后入茱萸,特醋尽,晒干。每用十两,使醋一溢为度。食疗∶微温。主痢,止泻,浓肠胃。肥健人不宜多食。圣惠方∶治阴毒伤寒,四肢逆冷,宜熨。茱萸一升,酒和匀湿,绢袋二只盛,蒸令极热,熨脚心,候气通畅,匀暖即停熨,累用验。外台秘要∶集验熨症法∶茱萸三升碎之,以酒和煮熟,布裹熨症上。冷更炒,更番用之。症移走,逐熨之,候消乃止也。又方∶治痈疽发背及发乳房。茱萸一升,捣之,以苦酒和,贴痈上。又方∶阴下湿痒。茱萸一升,水三升,煮三沸去滓,洗,痒瘥。千金方治寸白虫。茱萸根洗去土四两,切,以水、酒各一升,渍一宿。平旦分再服。凡茱萸皆用细根,东北阴者良。
若稍大如指以上者,皆不任用。又方∶治心腹内外痛。茱萸一升,酒三升,煎取半升。空心顿服之。千金翼∶产后虚羸盗汗时啬啬恶寒。茱萸一鸡子大,以酒三升,渍半日,煮服。又方∶主大人、小儿风疹。茱萸一升,酒五升,煮取一升,帛染拭之。又方∶主头风。沐头∶茱萸二升,水五升,煮取三升,以绵染拭发根,良。肘后方治中风不能语。豉、茱萸各一升,水五升,煮取二升,稍稍服之。又方∶治肠痔、大便常血,下部痒痛如虫咬者。掘地作坑烧令赤,酒沃中捣茱萸二升纳中,乘热板开小孔,以下部榻上,冷乃下,不过三、四度即瘥。
孙真人备急方赤痢,脐下痛。茱萸一合,黑豆汤吞之效。经验方治脾元气发歇痛不可忍者。
茱萸一两,桃仁一两,和炒令茱萸焦黑后,去茱萸,取桃仁去皮尖,研细,葱白三茎,煨熟,以酒浸,温分三服。经验后方补水气药。赤茱萸二两,米醋煮烂,细研为膏,丸如梧桐子大,椒汤下七丸,空心服。兵部手集∶治醋心,每醋气上攻如酽醋。茱萸一合,水三盏,煎七分,顿服。纵浓亦须强服,近有人,心如蜇破,服此方后,二十年不发。又方∶治中风腹痛,或子肠脱出。茱萸三升,酒五升,煎取二升,分温三服。又方∶小儿火灼疮。一名瘭浆疮,一名火烂疮。用酒煎茱萸拭上。杨氏产乳∶疗中恶心痛。吴茱萸五合,以酒三升,煮三沸,分三服。
衍义曰∶吴茱萸,须深汤中浸去苦烈汁,凡六、七过,始可用。今文与注及注中药法皆不言,亦漏落也。此物下气最速,肠虚人服之愈甚。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味辛,温。大热,有小毒。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药性论》云心腹疾,积冷,治霍乱转筋,胃中冷气,下痢不禁,治寸白虫。日华子云∶健脾,通关治霍乱,泻痢,消痰,破症癖,逐风,治腹痛,肾气,香港脚,水肿,下产后余血。又云萸叶,热,无毒。治霍乱,下气,止心腹痛,冷气,内外肾钓痛。盐研 ,神验。蓼实为使。
恶∶丹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恶丹参硝石紫石英先以汤浸去辛味凡六七次然后可用.
吴茱萸,味苦辛,性热有小毒。可升可降,阳也。其用有四∶咽嗌寒气噎塞而不通;胸中冷气闭塞而不利;脾胃停冷腹痛而不住;心气刺痛成阵而不止。
《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云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辛、苦,大热。有小毒。入肝、胃、脾、肾经。
【功效】温中止痛,降逆止呕,杀虫。
【临床应用】1.用于脘腹冷痛,痛,疝痛,脚气疼痛,以及经行腹痛等症。
吴茱萸温散开郁、疏肝暖脾,善解厥阴肝经的郁滞,而有行气止痛的良效。其治胃腹冷痛,可配温中散寒的淡干姜或行气止痛的广木香;治寒疝少腹痛,可配理气止痛的台乌药、小茴香及川楝子;治脚气疼痛,可配舒肝活络的木瓜。由于本品祛寒、止痛之功甚佳,故在临床上又常配合桂枝、当归、川芎等品,治妇女少腹冷痛、经行后期。还可配伍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治脾肾虚寒、腹痛泄泻。
2.用于肝胃不和、呕吐涎沫等症。
本品能疏肝理气,又有降逆止呕之功,故可用治肝胃不和而致呕吐涎沫,可配生姜、黄连等同用。
此外,根据近人经验,治蛲虫病,可用淡吴萸三钱,加水煎取汁,第一天晚上服头汁,第二天晚上服二汁,连服三至五剂。
【处方用名】吴萸、淡吴萸(每斤吴茱萸用甘草一两煎汁浸泡,泡至吴茱萸开裂为度,晒干用。辛烈之性稍减。)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按语】1.吴茱萸辛苦大热,不但能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且能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根据临床体会,以止痛与止呕两种功效为最佳。凡肝气郁滞所致的痛、头痛,肝胃失调所致的胃痛、呕吐,吴萸是常用的药品。
2.吴萸是厥阴肝经的主药,其性虽属大热,但在肝气郁滞的情况下,如有热象,亦可配合寒凉药同用,如左金丸,即以本品辅助黄连,治肝火痛、呕吐吞酸;又如戊己丸,用本品配伍黄连、白芍,治下痢腹痛。
3.本品温中散寒的功效,与干姜相似,故寒郁中焦,脘腹冷痛,吴萸、干姜,每常同用。但干姜尚能温上焦,可温肺化饮;吴萸还能温下焦,暖厥阴以治寒疝,助肾阳而治寒泻,这是两药功用不同之点。
【方剂举例】吴茱萸汤《伤寒论》:吴茱萸、人参、大枣、生姜。治呕而腹满,或干呕吐涎沫,头痛脘痛,吞酸嘈杂,吞不红,无热象者。
《千金翼方》
味辛,温,大热,有小毒。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食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根∶杀三虫;根白皮;杀蛲虫,治喉痹,咳逆,止泻注,食不消,女子经产余血,疗白癣。一名 。生上谷川谷及冤句,九月九日采,阴干。
《冯氏锦囊秘录》
禀火气以生,故味辛、苦,大热,有小毒。入足阳明、太阴、足少阴、厥阴四经。
一切阴寒并治。
吴茱萸,大温,散胸中脾胃寒冷,膀胱受湿,阴囊作疝,久滑冷泻,阴寒小腹作疼,肝经气分,脾经血分,然性燥急,阴虚火盛者,大非所宜。
主治(痘疹合参) 宜择小者去梗,以沸汤浸去苦汁六七次,晒干于瓦上慢火炒用,凡痘饮冷伤胃,呕逆不止者宜之,士材曰∶燥肠胃而止久滑之泻,散阴寒而攻心腹之疼,祛冷胀为独得,疏肝气有偏长,疝疼香港脚相宜,开郁杀虫至效。
按∶吴茱萸辛散燥热,专入厥阴居多,其脾肾旁及者也。然下气最速,肠虚人服之愈甚。东垣云∶浊阴不降,厥阴上逆,甚而胀满,非茱萸不可治也。多用损元气,至如咽喉口舌生疮,以茱萸末醋调,贴两足心,一夜便愈者,引热下行也。性极燥极急,非大寒者不可轻投,虚泄者必君参术方用,亦须少少投之,不尔损人。段成式曰∶椒气好下,茱气善上,故食茱萸,有冲膈冲眼脱发咽痛动火发疮之害。
《顾松园医镜》
〔辛苦热,有小毒,入脾、胃、肝三经。开口者勿用,盐汤泡透焙干。〕燥肠胃而止久滑之泻,〔故四神丸用以治脾肾虚寒之滑泻。〕故阴寒而治心腹之疼。〔属火热者,不可误投。〕祛冷胀为独得,〔浊阴不降,胸中气逆满塞,宜用此苦热,以泄其逆气,非他药可代。〕疏肝气有偏长,〔独入厥阴有功。〕疝疼香港脚相宜,〔属寒湿者宜之,若因湿热者勿用。〕开郁杀虫至效,〔辛热走散开发,故开郁化滞多功,辛辣故杀虫。〕治吞酸必用,〔湿郁则热,热郁则酸,酸为肝味,故责之肝火。左金丸中,引黄连入肝,而去其湿热,此从治之义。〕祛痰冷如神。〔寒痰冷冻饮饮料停积,以致气逆咳吐,胸膈如有冷物上塞,饮热汤稍下者,用之如神,以其有温中下气之能也。〕凡病非寒滞者大忌。
《医学入门》
吴茱萸辛热毒小,治心腹冷痛如绞,疝痹肠风香港脚攻,霍乱咳逆咽膈饱,食萸性同疗水浮,颗粒差大力却少。
出吴地。可升可降,阳也。震坤合见,其色青绿,气味俱浓。入足三阴经。疗心腹冷气,冷痰,冷食,癖,心腹绞痛难忍,中恶及鱼骨入腹刺痛,亦效。又下焦寒湿、疝痛、寒气,不可缺也。逐风邪,开腠理,除湿滞血冷,遍身痿痹,腰脚软弱。利大肠壅气,肠风痔疾,杀肠中三虫。香港脚冲心,单用和生姜汁饮之,下气最速。止霍乱转筋,胸满,吞酸吐酸,泻痢。又寒邪所膈,气不得上下,食则口开目瞪,久则寒中胀满者,立效。东垣云∶咽嗌寒气,噎寒而不通,胸中冷气闭塞而不利,一切咳逆寒热或厥冷并验。盖此药性好上冲胸膈,下则开胃浓肠。兼治产后余血。虚羸盗汗,或子肠脱出。凡阳衰虚冷者最宜。但多服亦散元气,肠虚者尤不可单服。凡使,汤浸去苦汁六七遍,然后用盐水或黄连水炒。蓼实为使。恶丹参、硝石、白垩。畏紫石英。
东行根白皮,杀三虫,寸白、蛔虫。治喉痹、咳逆、泄注下痢、食不消、女子经产余血,兼治白癣。南行枝,主大小便卒关格不通,取断如手第二指中节长,含之即下。食茱萸,处处有之,比吴产者颗差大,经久色黄皮黑,辛热,无毒。疗水肿甚佳,功同吴萸,但力少劣耳。多服冲眼脱发,六七月食之,伤气发疮。
吴茱萸
吴茱萸汤
吴茱萸粥
加减吴茱萸汤
吴茱萸生姜粥
吴茱萸加附子汤
四逆加吴茱萸黄连汤
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
吴茱萸吴茱萸吴茱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