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僮
球僮其实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目前高尔夫球僮的培训一般在2—3个月左右,大部分球僮上岗还远远达不到服务要求,由于培训枯燥工资低及俱乐部本身的一些原因,往往不到两个月就已上岗。
现在老球僮与组长对练习场来的球僮,与今年新培训的球僮,调侃他们“混场”,混个18洞回来就完事,但对客人来说都谈不上服务质量,球僮单纯是个拿杆机器,混日子是要被淘汰的。
客人的偏见:男球僮都是专业技术过硬的,自己本身打球都是拿得出手的,也可以说是球场的普遍共识。
但对女球僮要求往往没有那么高,主要是果岭看线,服务质量。
在大部分客人是男性的情况下,凭什么抛开异性相吸的本能去点你男球僮。
针对男球僮:
强制下场打球,一周至少下场击球两次,自己调配时间,这是提高专业性,与客人产生共鸣最快的方法。
最初
2018年3月5日参加球僮入职培训;
20日左右调至练习场,下班期间参与培训;
4月初第一次下场服务;
4月20日左右,调岗巡场,直到2020年7月,转至出发站,至今。
最初衷是以挣钱的目的来到辰憬,因为多数人普遍的认知:球僮是一个高收入群体,且能认识到很多大老板,或许有出头之日。
做了巡场大概一周适应了工作节奏跟内容,由于是管理岗位,所以那一年除了宿舍的同事走得近些,跟球僮之间基本保持了距离,也有客观原因,比如性格。
18年底去珠海东方高尔夫交流学习,跟郝霞,王增丽,刘柳等慢慢接近,开始跟球僮有更多交流。
19年,自己做过球僮后,重新审视了一下巡场岗位,变得温和且严厉;
20年,先后的一些大变动,不管任何部门的变动,我都想要尝试去理解为什么, 7月我被调换到出发站,想法有机会落地的感觉。
岗位调动本身
出发站刚开始:
正好改革后步入稳定,当时只要不提前预约的客人,我宁愿让球僮早下班也不会让客人下场,我觉得我需要卡一卡所有的客人,至少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把所有客人通知一遍,告诉他们,请提前预约;19年吃了太多这种随机的亏,所以刚到出发站除了基本流程,剩余的一切全是按我自己的想法走。
7月中旬:
我开始针对预约时间,当时晚班10:00上班,客人也预约的是10点,要9:30左右下,没球僮,前台想让晚班提前上班,我一口回绝了,理由是干嘛要让我的球僮紧赶慢赶的提前来,推迟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休息,我也并不觉得耽误客人下场,本来你预约的就是10点。
7月底有了两个转变:
1:客人预约时间是开球时间,也就意味着预约10点,基本9:55就要出发,我不再球僮刚刚好,会适当的提前来;
2:关于球僮上下班时间,我有个自己的想法是“尽可能晚来,尽可能早下。”,所以当时言语动作相互配合给球僮传递了这个信息,我确实收获了好感,我与球僮之间建立了一种关系:管理兼服务,球僮尽可能服务好客人,岗位人员尽可能服务好球僮。
8月初:
被客人骂了一次,因为派组派晚了,突然明白搞好服务至少是我绑好包等客人,而不是客人等球僮,就变成了提前20分钟我会叫球僮,10分钟左右绑好包,球僮等5分钟没关系。
8月中旬:
在这之前我也是不愿意让球僮下三圈的,呼应经理一开始说的:第三圈的服务,质量会有所下降。我直接避开了三圈,导致了部分客人无法下场。
直到经理说:我们开门是用来营业的。在这之后除非我极限没球僮情况下基本都会保证所有客人下场,同时也为了预约制度本身的持久,不断的侧面告诉客人,您只要提前预约我就可以给您安排下场。
8月底:
表格已使用半月之久,这是我去了两个球场之后特别想做的事,因为认识了外面一些球场的球僮,他们有些来到辰憬上班,会觉得辰憬的排班表好low,我会有些脸红,其实我心底对出班卡还不死心,去年有做好的点杆卡,放在那里再也没有动过,现在我自己有点妥协了,就事论事,不能一畏变而变。
总结
我回想了之前关于前台与出发台之间的责任推卸,没有现在那么友好,互相都有抱怨,我在出发台这两个月是前台变动最快的两个月,我们没有争吵,共同商议着来,我潜意识把出发站放在稍低一点的位置,我经常跟前台说“没事,我顺着你走”,本质上互相把职责范围内的事做好,然后闲来无事多串串门,两个岗位之间没有利益冲突,合作才能共赢。
巡场:
工作以外做过的事:
1:女球僮在场下来例假,帮着买卫生巾;
2:着急上厕所,我穿上他的装备临时服务一到两个洞;
3:没有吃早饭,帮着买个太谷饼;
4:临时装备损坏,我的装备随时准备好补给他们;
5:头盔被吹的湖里,帮忙打捞。
辰憬:
从一开始经理之间的变动到今天的基层变动,最有明显效果还是球僮部。
首先在预约制度的改革上,改革的同时把出发员跟巡场进行了对调,这是个大胆的尝试,但确实助力了改革,我们只把出发员最基础的工作流程接了过来,其他一切全部按照最新的改革体系走,还蛮顺畅的;
其次是副组长的增加,进行一次管理人员的挖掘,岗位人员的储备,球僮主管程浩漂浮的心也恰如其分的找到了归宿;
最后是关于球僮的淘汰,负面声音的有限遏制,紧张了球僮,也更好的保护了球僮。
前台的兜兜转转,人员的持续变动,都是一种储备,所有人变成了全能人,关键时刻谁都能顶得住。
练习场,销售部与教练,略显混乱,十大金刚摩拳擦掌,又畏手畏脚,不知道怎样做是对的,互相生出了很多抱怨,各人有了各人的圈子,不否认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
其实每一次由自己主导的改动,之后会有很多的质疑声,有种硬抗的感觉,有经理做后盾,咬牙挺过质疑阶段
对员工的不断满足,员工就会不断产生新的诉求,源源不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