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到了,今天你们有没有跟身边的ta说一声“我爱你”?
但爱,不是说说而已,要用行动证明。爱另一半,就帮ta分担生活的重担;爱父母,就帮他们分担家务。
而爱孩子,最好的行动就是陪伴。
一直以来,不能陪伴孩子更长时间都是在职父母的一大遗憾。无论是“558”还是“996”还是“007”,工作和加班已经占据了在职父母的大部分时间,能按时下班回家,陪孩子吃饭玩耍逐渐成为一种奢望。
很多家长都表示:“早上孩子还没起床就出门,忙了一天,下班回到家,孩子已经睡了。”
对于他们来说,不知不觉间,孩子就长大了。
家长的忽视与敷衍陪伴
更容易造成孩子敏感、暴躁、多动
然而比起没时间陪伴,对孩子成长危害更大的还是“假装陪伴”——用玩具堆成乐园,让玩具代替自己跟孩子一起玩耍。
研究发现,父母假装式的陪伴越多,孩子越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如过度敏感、性急、多动等。
这种假装式的陪伴其实也是一种冷暴力,是对孩子情感需求的漠视,让亲子之间美好的陪伴变味了。
工作与陪伴、陪伴与独立
鱼和熊掌真的不可兼得?
有些家长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会选择把工作带回家做,期望和孩子共处一个环境里,各自安静学习,结果却发现孩子总黏住自己,无法走向独立。
结果为什么会不如人意呢?其实很可能是孩子学习的内容没选对。
美国研究人员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正在阅读的儿童脑部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只有一种形式的阅读会刺激大脑中的“适居区”(Goldilocks Zone),使得“最佳体验点”(Sweet Spot)处于激活状态。
纯文字的阅读对这些儿童来说“过于冷”(too cold),儿童在接收阅读信息时必须依赖自己的想象力在脑海中自行描绘情节。这对学龄前儿童的想象能力有很高要求,对于某些孩子来说,这甚至是难以克服的障碍。
比如,成人可以轻松理解“跑步”与“散步”的区别,但对于生活经验、常识和词汇量都较为薄弱的学龄前儿童来说,很难马上理解其含义,更别提准确区分了。
有些形式的阅读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又“过于热”(too hot),像动画片、视频故事或者儿童题材的电影。
这种形式的阅读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对于感官和认知能力尚未完全成熟的学龄前儿童来说,信息过载会让他们不知所措,无法有效接收。
那么,什么样的阅读“不热也不冷”呢?通过观测与对照,研究人员发现,绘本对儿童来说恰到好处。
绘本不仅有完整的故事,还辅以具有提示和突显功能的插图,这使得学龄前儿童在阅读的同时可以在脑海中自行勾勒出一条清晰的故事线,从中获取的信息也与他们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相匹配。
另外,绘本简单的文字内容能给他们带来合适的挑战,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更高阶的阅读材料和形式。
当孩子阅读绘本时,想象力和好奇心得以激发,他们会主动在思考中阅读和品味相关内容,这有助于延长孩子学习的专注力,从而获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可是要满足自己工作的同时,孩子能乖乖在旁边阅读绘本的话,得准备不少绘本吧?
不用担心,这个难题交给荟声APP。
荟声APP有海量的绘本故事,充分满足孩子阅读量的需求。它里面的绘本故事内容,有团队严格把关,也充分保证了绘本质量。再加上它简单的操作方式,更能让孩子自主阅读绘本。
爱孩子,不是说说而已,也不是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一切,而是要留给孩子更多的陪伴时间。
用荟声APP,让工作和陪伴、陪伴和独立不再成为一道选择题。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侵删
【荟声】,一款专注亲子绘本阅读的APP,公众号ID【huisheng-app】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