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读周国平老师《灵魂只能独行》有思。
默默耕耘的精神世界,对抗世俗的安心之所一、始于世俗,高于世俗,复归于世俗
世俗一词,有六种指向:一指世间不知变通的、拘泥的习俗;二指非宗教的;三指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四指尘世,世间;五指俗人,普通人;六指流俗,庸俗。
世俗的定义几乎将所有人都囊括其中,你我自然难以遗世独立,可自诩为高尚者却总是以高高在上的鄙夷姿态面对世俗,提之便似华贵的衣袍上沾上难以忍受的灰尘,将自己隔绝在一个自鸣得意的高处中洋洋得意,以高傲的姿态对他人的生活和社会的不公指指点点。
世俗,总与现实一词捆绑,做个俗人,现实点,不要异想天开,不要天马行空,不要对未来怀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不要奢求不该属于你的美好,不要偏执的去追求能力之外的未来,现实点,认命吧,这就是社会,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生活的过来人对你最由衷的指导。
默默耕耘的精神世界,对抗世俗的安心之所众生皆俗,当你置身于人群中,我们便都是世俗人,无需辩解,不用否认。
但是,我们也可以超脱于世俗,只要不甘心于只有大家普遍聚焦的物质生活,去另一个世界里开拓,去另一个世界里徜徉,在那里,你就是你自己,高贵的自己,独一无二的自己,可以异想天开的自己,可以气吞万里如虎的自己,不干涉他人自由的自己。
这个世界,随你降世而出现,因你成长而潜力无限,若你耕耘,可以容纳和吸收你所有的期待和对世界的好奇。
默默耕耘的精神世界,对抗世俗的安心之所周国平老师说,人的高贵的灵魂必须拥有配得上它的精神生活。是的,高贵的灵魂,必须扎根于丰富的精神生活。
如果你孜孜以求你的精神生活,如果你敏锐勤恳的耕耘你的精神世界,你就拥有一种可能,一种超脱于世俗的可能。
二、苦难本身,从来不是财富
默默耕耘的精神世界,对抗世俗的安心之所生活实苦,生存从来不易,社会的洪流会将所有人都卷入其中,让你身不由己,谁都难以独自立于堤岸之上。
苦难成就不凡人生的“苦难论”一时甚嚣尘上,成为颇多过来人规劝和嘲讽年轻人的良方和利器。
一旦年轻人头破血流撞了南墙想要回头时,这种声音总是会在耳边萦绕,挥之不去。
可谁又喜欢苦难呢,苦难也许是人生的财富,但也许是人生跨不去的坎,去不掉的阴影。
不美化,不炫耀,苦难就是苦难。如果可以,谁都不想遇到。
默默耕耘的精神世界,对抗世俗的安心之所谁不想生活顺遂理想得成呢?谁不想平静安和地静享生活呢?
谁又想在遍体鳞伤的拷打中变得坚强呢?谁又想在孤苦难熬的境遇中修得通透呢?
如果可以选择,谁会去选择苦难?
当然,如果苦难扑面而来,不可避免的话,那我会选择以更加帅气的姿态去迎接它,克服它。
与其狼奔豕突,不如淡定从容。
如果抵挡不住,我也要摔的帅气自然,倒得飘然率性,再伸出一根手指,一百八十度旋转,洒洒水啦。
所以,请不要歌颂苦难,这真不是个好东西。成就你的也从来都不是苦难和挫折本身,而是面对挫折和不幸逐渐强大起来的你自己,是面对苦难迎头而上的勇敢无畏和苦难降临的豁达释怀的精神与智慧。
三、宗教信仰,是良方,也是毒药
默默耕耘的精神世界,对抗世俗的安心之所有人说,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也没有比较统一的宗教信仰,国人总是因此被人所诟病。
周国平老师说,真正的信仰不在于信佛、上帝、真主或别的什么神,而在于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有超出世俗的理想目标。
以此而论,中国人没有信仰的诟病不攻自破,何止是中国人,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没有信仰的,众生皆俗。
默默耕耘的精神世界,对抗世俗的安心之所就宗教信仰而言,在国内对它的感知可能也不是很明显,国人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大部分干脆是没有任何宗教信仰。
我现在在孟加拉国工作,一个伊斯兰教的国度,人民普遍有宗教信仰,绝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剩余的便是信仰印度教。
旅孟两年多,对伊斯兰教的认知加深了不少,哪怕这个国度几乎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但事实上真正虔诚的教徒少之又少,大部分
只是惯性的坚持着教义和礼拜,而私下里却是为所欲为。
凡是教义所禁止的,反而更加泛滥和猖獗。
默默耕耘的精神世界,对抗世俗的安心之所在一个普遍信仰的国度里,宗教依然在逐步失去他的作用,是不是也意味着,不只是很难出现世界性的宗教,已有的信教规模其实也在逐渐坍塌,只是大部分人还在维持着表面的形式。
如果说宗教精神的实质是对个人内在心灵生活的无比关注,那么在这个普遍信教的国度,这类人也是少数。
这是一个贫穷的国度,发展程度大致类似二三十年前的中国,因为信教,虽然生活是困苦且无望的,但每个人都很知足常乐,国民脸上也没有戾气,所谓穷开心正是如此。
默默耕耘的精神世界,对抗世俗的安心之所但是另一方面,宗教带来的负面作用也很明显,懒惰,短视,随遇而安,不诚信、不知感恩、虔诚流于形式,宗教的信仰更多的流于祈祷的形式和惯性的坚持,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坚持和自我关注。
普遍而流于形式的宗教信仰,成为个人追求成长和进步的最大自我慰藉词,成为阻碍整个国家进步发展的拦路石。
四、精神与物质的平衡
默默耕耘的精神世界,对抗世俗的安心之所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会胡思乱想,人为什么需要工作?
需要以此获得足够的物质财富?取得一定的社会定位?得到他人的认可?
生而为人,百年不过三万天。追求快乐,跟随本心应该来的更重要。
然而,生在尘网中,总得在各种盘根错节中穿梭往返,时而跳脱,时而沉沦,在跳脱与沉沦中浪荡一生。
所以时常会觉得矛盾,为了身体的舒服去奋斗以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优越的环境;
也为了灵魂的自由去畅想,去徜徉,去追求真善美等让自己觉得愉悦的东西。
何者为主,何者为副,因时而动,却也时常会觉得混乱迷茫。
默默耕耘的精神世界,对抗世俗的安心之所精神的贫乏让步于物质的富有,这是一种境界;
精神的富有坦然于物质的贫穷,这是一种境界;
精神的富有也坦然于物质的富有呢,是不是另一种境界?
没有任何一种境界,没有任何一种追求,必须要求物质的贫穷,关键还是在于你对待物质的态度。
追求精神的富足,安然于心灵的享受,不因物质的贫穷而失意颓废,也不因物质的富有而自得沉沦,在物质与精神之间获得一种让自己舒服的平衡。
唯有在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点,才能更好的在现实与精神当中穿梭自如,从而让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精神的贤者。
默默耕耘的精神世界,对抗世俗的安心之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