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李修民在深圳工作的儿子李阳联系说,今年要带女朋友回家过年。
1
李阳今年三十岁,沒结婚这件事让李修民在村里无法大声说话。
由于信息流通的闭塞,在这穷山恶水,民风剽悍的地方,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多是依据世俗观念的标准进行。
人们在辛苦农业劳作之余,生活的全部重心也只是生儿育女,婚丧嫁娶等世俗之事。
甚至有时,为了使话题更引人入胜,人们总是习惯于非艺术的添枝加叶于宣染。
似乎只有这样,人类单调的农村生活才不至于被欣欣向荣的农作物,畜牧等強悍的生长势头比下去。
李阳不结婚这件事,村里的人们已在背后,不求任何回报地把能想到的理由议论过千万遍了。
当年,李修民在没生到儿子李阳之前,也和现在李阳晚婚一样,站在世俗的对立面,不可避免地成为村民们饭后闲聊的主题。
李修民为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拼尽全力。
2
李阳出生时,正是计划生育政策盛行的年代。
李修民由于第一个孩子是女儿,早已成了村计生部门关注的重点。这也让村里的同族长辈操碎了心。
李阳是李修民第三个孩子。第二个女儿,在同族长辈的建议之下,出生四天就被李修民抛弃了。
在那个计划生育严格到扒房抄家,没收猪牛、粮食的年代。村里人世俗地认为为了生儿子光宗耀祖,放弃女儿是件平常而又毫不称奇的事情。
普通的人们总是害怕与别人不一样。就算昧着良心,做一些让自己一生不得安宁的事情也在所不惜。
李修民曾多次梦见自己和二女儿在某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见面。因为歉意,而长跪在女儿面前忏悔,哭泣。
可这样的场景在现实生活中,却从未有机会上演。细算至今,女儿也该三十二岁了吧。
3
他永远清楚地记得那个纠结而又雾气重重的炎热夏天。
老婆生下二女儿后,家里就乱了套。李修民甚至不愿意或没有精力好好看她一眼。
对李修民来说,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考虑、要算计。
这个女儿的到来意味着,他一辈子都不可能有儿子。这似乎与世俗背道而驰,难以接受。
如果一定要有一个儿子,那就要超越从前的自己,做一些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
经过和同族长辈们再三商量,决定放弃这个女儿,然后,再跟村里的计生部门谎说孩子夭折。这样兴许可以避免一场浩劫。
4
女儿出生四天后的某一个镇上赶集之日。天还没亮,他就带着女儿来到集市上,把她放在一个石凳上。
他这时才第一次有机会仔细打量自己的孩子。
透着夏天早晨的微弱阳光,李修民注意到女儿在右下巴处有一小小的胎记。用力挥舞着的小右手上还有一块胎记。李修民轻轻抚摸着两处胎记,狠心掉头离开。
躲在近处一个更易察看石凳的阴暗角落处,紧盯着女儿。
不到两分钟,女儿的哭声很快吸引了一位,挑着一担蔬菜路过的中年女人。
女人毫不犹豫地抱起女儿,扔下满满一担蔬菜就走远了。望着妇人远去的背影,李修民五味杂陈,胆颤心惊。
后来几经打听,尽管也知道女儿在哪里生活。李修民却觉得自己永远失了做孩子父亲的资格。就再也没有去见女儿。
5
两年后,李阳来到了李修民的身边。
有了儿子李阳之后,一家四口的生活、生存让李修民精疲力尽,似乎也从未有过世俗传说中的幸福。生活的压力冲淡了原本来之不易的微弱幸福感。
大女儿长大之后,远嫁外地。尽管当时李修民不太同意。可是闺女在该结婚的时候结婚,在该成家的时候成家,并没有把李修民置于世俗对立的境地,他觉得这样的儿女是最孝顺的。
然而,没有想到李阳长大之后,却让李修民操碎了心。
特别是关于李阳婚姻问题。与李阳同龄的孩子都已经结婚成家了,这让李修民感觉低人一等。
农村的男女青年由于比例严重失调。为了给李阳找媳妇,李修民从十年前就削尖了脑袋委托无数人,也没有任何进展。
李阳从十年前就开始感受来自父亲的压力,而躲去了深圳。
6
如今,李阳来电话说要带女朋友回家。意味着李修民的生活要回归正常,他多渴望做一个默默无闻,不被关注的人,那将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可是,事情并没有想像中的顺利、美好。
当李修民看到李阳女朋友小雅的那一刻,就知道报应来了。
因为,小雅的右下巴处也有一个胎记,趁着小雅递礼物过来的瞬间,看到小雅的右手腕处也有一个胎记。
李修民崩溃了。他誓死反对和否定小雅与李阳的关系。一件三十多年不见天日的伤心往事、呈现在世人面前。
曾经无数次出现梦中的场景变成了现实。小雅跌跌撞撞走出了李阳家门,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在大家面前了。
7
李阳仍然单身,之后离开深圳去了上海。人们多年来也一直没有再见到他。
经过李阳与小雅的事件打击后。李修民与老伴日渐衰老,内疚与难过让老伴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李修民随着衰老思维意识的远去,也已无暇顾及自己是否成为别人闲聊的主题。
大女儿远嫁外地,艰辛的生活让她自顾不暇,很少回到娘家。和儿子也难得见上一面。
李修民孤独而绝望。
诸多的生活委屈,总是能撑大人类的心胸,给予受伤的人们于生存的勇气。李修民仍然生活在村子里,独自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他的人生似乎与之前关注和不关注他的人都毫无关系。结果无论多么失败、多么惨痛也只能自己独自承担。
时代变迁,世事轮转。原本“关你屁事,关我屁事”的世界被太多从古至今的世俗观念束缚,许多的人们不加思考地传承套用。就算最后的结果并非自己所愿,也只能默默承受。
人们总是很少怀疑父辈们所走过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