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罗××考五十多名,你怎么看?”
半期考成绩公布后,课间,小蔡同学问我。蔡和罗是隔壁班的,我有点纳闷蔡怎么会问我这个问题。
“正常呀!他都没怎么读书……”
“是年段五十多名!”
哦?!
我明白了。蔡理科成绩突出,一向自负。他大概是知道罗并不怎么认真,没想到罗这回排到他前面去了。
我任罗的语文课已经两年多,对他是比较了解的。高一高二他基本没学习样,上课睡觉,不做作业,成绩一直居于倒数。上了高三,比之前有所改变,但在语文课上的表现也只能说是从落后生进步到中等的状态,还没有达到优秀的程度。这次考试前,与他聊天时问起他的目标,他说“那肯定是本一了”,我还和他开玩笑,说:“你考了本一,让那些天天埋头苦读的同学情何以堪!”(无意伤害他,玩笑是基于关系的亲近)。这孩子还告诉我,语文从没及格过,这次一定会及格。成绩出来后,他的确及格了,但离班级平均分还有几分差距。没想到他的总分竟然排到班二,年段五十多。难怪蔡难以置信。
站在走廊里,看着教学楼上的大幅标语——“不管起点如何,都可后来居上”,我陷入了沉思。
之前几乎没有认真学习过,在高三几个月里,可能“后来居上”吗?
还是有可能的。如果他有明确的目标,如果他有悟性,如果他改变了过去的学习习惯,如果他寻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许多学生看起来每天在学校耗上十几个小时,但是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上学。上课下课吃饭睡觉,一切都是按部就班的,一切都是被安排的,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背书也好,做作业也好,只要是老师安排的,那些听话的孩子,全部照做,在老师、家长面前都交代得过去,但因为对于自己要往哪个方向走并不十分地明确,也就只满足于当下的状态,学习时缺乏独立的思考,取得的成绩远没有达到家长老师和自己的期待值。有一部分学生甚至可能一直都是在“假装努力”。相比之下,罗因为荒废了比较多的时间,缺漏太多,当他知道要往哪里走(考本一)时,他会调动起最大的积极性,更集中“火力”去取得自己想要的。经过一段时间的高效学习,完全有可能超过大多数整天处于温吞状态的学生。
除了明确的目标,要想后来居上,智力因素绝对不可忽视。不可否认,人的智力是有差异的,连孔夫子都承认这一点:“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有些同学天天埋头苦读,读得非常辛苦,但收效甚微,经常让老师都替他们遗憾惋惜,但也很难改变。一个人如果学习能力强了,很多知识是可以融会贯通的。罗的悟性应该还是不错的,据物理老师说,高三以来,他也经常会去请教物理问题,问题都提得很到位,能问到点子上,说明他是有学习能力的。学习能力很重要,虽然学科不同,但很多问题应该是可以一通百通的。想起我校曾经有一个杰出的校友,理科生,考进中科大后不久退学,转学文科只花了三个月时间,又考上厦大新闻系,这种人,他的智力或者说学习能力是超强的。有悟性的孩子,他比较容易在刷题中发现一些规律,没有悟性的孩子刷了无数遍的题,还是形成不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虽然老师们天天念叨着要注意方法,但方法很难传授,很多时候是需要自己在实践中去领悟的。
进入高三,绝大多数学生是比高二更认真了,但这种认真只是相对高二而言。不少学生刚上高三的三分钟热度过后,又有些松懈。考一次,成绩出来,紧张一下,认真几天;几天过后又松懈,如此循环往复,掌握的知识就是不牢固的。而当罗一旦想要学习了,他上课就不会跟别人说话,也不打瞌睡,目光会紧随着老师,思维自然也会一直跟着课堂,这样,他对知识的吸收效率就是高的。专注与否,学习效果差别大了。蔡同学这次考试输给罗四分,很是不服,但他却忽略了他在课堂上经常转来转去与周边同学说话,老师的讲授很多时候就没有入他耳入他心。不好的学习习惯使他少考几分,但也许就是这么几分,他就与他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
罗这一次看起来是“后来居上”了,但能保证后面的每一次考试都“后来居上”吗?很难说。地基不稳,房屋很容易倒塌。之前欠下的债迟早要还的,“后来者”想要“居上”的话,一定要付出比其他学生多出好几倍的努力。罗要弥补的缺漏还很多,他需要先稳固基础,就语文这一科,目前的他才达到及格线,若要再进步,他还要继续付出更大的努力。距离高考剩下不足200天,就怕时间——无情的时间不肯等他。
我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跟讲台下的孩子们分享,许多的孩子满脸凝重,也陷入了沉思。
后来者想要迎头赶上,抓紧吧!
2021/12/6 23:0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