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时候,应该是中考刚刚结束,暑假里一帮朋友闲来无事,跑去长江游泳。当时我们几个自认为水性还不错的伙伴都下水了,并一致决定要往长江中心游,看谁先到。当然,我们也是有备而来,救生圈自然是少不了的,其实说是救生圈,也就是大货车的车轮内胆而已。
当时我们所在水域的位置有些特殊,整个岸边呈圆月弯刀似的形状,岸边凹进去的部分是冲着长江的。这样长江水流的就会顺着这个圆月弯刀从上游流进去,从下游流出来,在中间形成一个向外的推力。这个道理是我上岸后分析得到的,在下水之前,我是不知道这些的。我们下水的位置刚好在岸的中间位置。下水之后,我感觉没有费太大的力气就飘到离江中心很近的地方。
恰巧这时,上游开过来一艘货船,吨位挺大的那种。我觉得不对,要再这么飘下去,说不定我们会被货船卷走,如果是那样,可就没命了。我们几个当时还在不停的往外飘,长江的水就是这样,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其实水下暗流涌动,危机四伏。当时我们顾不了这么多了,一门心思往回游。可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呀。长江的水流不停的把你往江中心推,同时救生圈也带来了一定的阻力。难度较大。不过,还好,我们几个最终都平安上岸了。
11年后,2009年10月24日。震惊全国的大学生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事件就发生在同一片水域,同一个岸边。有三名大学生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现在想想,不得不为自己当时愚蠢的行为感到后怕。如果没能上岸,后面,也就不会有后面的种种了…… 越想越害怕…… 用无知者无畏来形容当时我们的行为是最贴切不过的了。 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会有潜在的危险存在,所以我们不会去惧怕可能发生的任何后果。
如果当时我怕呢?我怕被货船卷入江中,我怕游不回来,我对自己的水性不够自信,亦或是当时我的父母在身边,我肯定不会去做这件事情。我的父母也不会啊,绝对不会让我下水。
是啊,这个道理很明显,父母作为“过来人”,经历是非常丰富的。这种溺水身亡的事情他们没少听说过,尤其对于生活在江边的我们,这类似的事情有很多。所以,经过正常的推理后,他们认为: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不知道水流情况,水下的情况也不了解,再加上对我的水性持怀疑态度,综上得出我下水是非常危险的行为,最后当然是不允许我下水。
后来,只要是到夏天了,我父亲就会叮嘱我(当然他是不知道我的那次惊险遭遇),“见到有人落水的时候千万不要逞强,下水救人。虽然你的水性不错,但是保不齐……” 我当然明白,这是做父亲对儿子的一种善意的教导,而不是让我见死不救。 其实,我也明白,现在的我不太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因为,与其在河边闲逛,还不如在家多看会儿书,多陪陪家人呢。 如果真让我遇到了,我也一定是在确保自己要足够安全的前提下,想办法救人。在这种情况下,智勇双全的能把人救上来才是最被人称道的;而有勇无谋,最后搭上了自己的生命,则多少让人觉得可惜。
我不知道,是不是人的年纪越大,经历的越多,顾虑的事情就越多,心智越成熟。很多年轻时候我做过的事情,在现在的我看来,我都不会再去做了。比如:喝酒,抽烟,玩游戏,看电视剧,为小事发脾气,等等不良习惯。而以前不会去碰的事情,在现在看来都为年轻的自己浪费了太多时间而懊悔。读书,学英语,锻炼身体,写文字等等有价值,能带来复利效应的投资,我现在都会非常积极的去做。
再多的悔恨也无济于事。应该庆幸的是自己已经意识到哪里不对,并且在觉察到错误后,进行了及时的纠正和执行。人生苦难重重,人生也是一场艰辛的马拉松比赛,一直领先的人未必会第一个冲过终点,一直落后的人也未必不会取得好成绩。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智是否成熟,还有自己目标。心智你人生旅途中劈荆斩棘的有力武器,目标就是方向。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每个人的目标各不相同,有的人想要赚更多的钱,有的人想要拥有更大的权利,有的人想要成为大明星,有的人只想平平淡淡与世无争……你想要什么?我想要什么?
“无知”表现为心智的不成熟,而心智是指一个人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用以感受、观察、理解、判断、选择、记忆、想像、假设、推理,而后根据指导其行为。
所以当一个人“无知”时,就是指这个人的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不足。要做到“有知”的状态,我们得做到逐渐开启自己的心智。当一个人的心智开启之后,他将面临一个崭新的世界,关于开启心智那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但归根结底,发展心智还是需要时间发酵、不断学习、思考和积累。
当然,我们在开启心智的过程中会遇到无数的艰难险阻,心智就在这此磨难中不断强健起来。最后,以《道德经》中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大意是:不管多大的风都不可能一直刮下去,不管多猛的雨也终有停止的时候。可这些都是谁在操控呢?是天地(也就是大自然)。天地都不能长久永远不变,更何况是人了。是的,这句话还给了我们另一个角度的启示:当你遭遇人生中的不顺利、不如意,甚至惨重的打击时,你要相信时间能够稀释这一切,对吗?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挫败和低谷也终将过去。
附一个无知者无畏正面的例子(来自网络):
1796年的一天,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三道数学题。 青年很有数学天赋,因此,导师对他寄予厚望,每天给他布置较难的数学题作为训练。正常情况下,青年总是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这项特殊作业。
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目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青年没有在意,像做前两道题一样开始做起来。然而,做着做着,青年感到越来越吃力。开始,他还想,也许导师见我每天的题目都做得很顺利,这次特意给我增加难度吧。但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第三道题竟毫无进展。青年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现有的数学知识对解开这道题有什么帮助。
困难激起了青年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他拿起圆规和直尺,在纸上画着,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解这道题。
当窗口露出一丝曙光时,青年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见到导师时,青年感到有些内疚和自责。他对导师说:“您给我布置的第三道题我做了整整一个通宵,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栽培……”
导师接过青年的作业一看,当即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青年有些疑惑地看着激动不已的导师,回答道:“当然。但是,我很笨,竟然花了整整一个通宵才做出来。”导师请青年坐下,取出圆规和直尺,在书桌上铺开纸,叫青年当着他的面做一个正17边形。
青年很快做出了一个正17边形。导师激动地对青年说:“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德没有解出来,牛顿也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真是天才!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难题,昨天给你布置题目时,不小心把写有这个题目的小纸条夹在了给你的题目里。”
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有些事情,在不清楚它到底有多难时,我们往往能够做得更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无知者无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