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
识对人 读对书

识对人 读对书

作者: 王佩 | 来源:发表于2014-01-04 15:01 被阅读1684次

静下心来想想,过去的2013年并非一无所获,最起码通过做《新西湖》杂志认识一些出类拔萃的人物。跟他们一席谈所带来的收获,往往超过读一百本书,看一千小时的讲座。

这绝不夸张。荀子说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听在某一领域有建树的人推心置腹的倾谈,就是爬上了高人的肩膀,天因之广,地因之阔,霾因之散,气因之清。

去年我和同事汤葛月人对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思想家高士明进行了访谈,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对西方当代思想和艺术精熟、以一篇《被叛卖的杜尚的遗产》论文成名的他,动辄引用的却是《蕙风诗话》之类“土经典”。再详谈下去才知道,在他那里早已解决了学习的土洋之争。

高士明告诉我,早在民国时期,梁启超、陈寅恪等人就解决了一个中国人治学绕不开的问题,即学术的古今中西问题,并提出“非中非西,亦中亦西”、“不古不今,不中不西”。每年本科新生入学第一课,他都请名师来给他们讲解王国维《国学丛刊序》。这篇文章开宗明义:

“学之义不明于天下久矣。今之言学者,有新旧之争,有中西之争,有有用之学 与无用之学之争。余正告天下曰: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 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

就这么简单,学习是没有中西之分、新旧之分、有用无用之分的。我为什么没有早一些知道这一点?在我的博客白板报里,经常可以看到我摊煎饼、榨臭豆腐一样翻来覆去的挣扎:到底是多读中国书,还是多读外国书?到底是读中译本,还是读原文?到底是用中文写作,还是用英文写作?到底是读《段注》,还是读《牛津英语词根词典》?

现在看来,这些都是白痴的烦恼!这个问题民国时期的读书人已经一劳永逸地解决了!

知识都是相通的,艺术都是相连的。没有一样学问是白费的,没有一本书是白读的!

关键是要找到一门属于自己的专业,建立自己的领地,深入地扎进去。

瑞士历史学家布克哈特在《世界历史沉思录》一书中说:“每个人首先要选择一个固定的专业:神学、法学或者其他任何专业,并且对其进行投入,一直到毕业为止。尽管如此,他的这些投入不应该是为了以他所学的专业为终身的职业,而是为了学会如何坚持不懈和前后一致地工作,学会尊重一个专业内所有的科目,培养科学研究所必需的严肃品质。”

关于外语,布克哈特又说:“我们应该学习两门古典语言,如果有可能的话,再增加若干现代语言,因为他们是我们在学界深入下去,特别是接触世界上各类文献的钥匙。我们掌握的语言越多越好。好的翻译应当予以尊重,但是作者的原汁原味的表达法是任何翻译者都无法替代的,另外,原作的词汇和措辞本身已经是深厚历史积淀的最好的证据。”

这不很清楚吗,早知如此,有纠结学什么的这功夫,不如一头扎进一门学问里去。

2013年我遇到的另一位重量级人物是王公懿,这也是托高士明的福,我们约了他的采访,他那天正好要参加王公懿的画展研讨会,他建议我们采访王,并且给我们做了引荐。

王公懿是我见到的唯一一个思想、作品与言行合一的艺术家。她成名甚早,却不怎么红,她的山水画带着一些粗暴,但充满生命的张力。

我从她那里得到最大的收获是:艺术家不要迎合他人。

王公懿在1980年因一套版画《秋瑾组画》而获得了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金奖,当时她有些飘飘然,为了再次得奖,她根据当年流行的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争分夺秒地做了另一件名为《炎黄子孙》的组画,作品参展后,她自己都觉得很“假大空”,从那之后,决定追随内心的真实而创作。

她崇尚不带“目的性”的创作,认为越是放松状态,越能画出好作品。她画画五十多年,只要遇到命题作文,肯定画不好。很多人曾向王公懿求画某某主题,都被她拒绝了,她说:“不是我骄傲,是我这样画的时候都画不好。因为我潜意识当中就想到要迎合你,我从13岁开始绘画,这么有经验了,可是我知道一定画不好。所以我只能说,你从我已经有的作品里,看看哪张好,就挑一张走。如果你都不喜欢,你再等等吧,也许我下一次能变什么来,正好让你满意。”

这跟布克哈特在《世界历史深思录》中“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一些提示”有异曲同工之处。

布克哈特从接受者的角度,建议大家警惕那些迎合我们的东西。他说:“精神劳动不应当成为一种简单的乐趣。凡是真正流传下来的东西,乍看上去,它们都显得无聊,其原因恰恰是因为它们是陌生的。它们表现了它们所属的哪个时代的观念和利益,并且面对的对象也是哪个时代,它们并不想迎合我们的口味。经过改编的许多历史的东西因为专门面向我们的,所以被加了一些辅料,以便其中的人物和事件迎合我们的口味。”

你知道,为什么我们在读一些世界名著的时候昏昏欲睡吗?布克哈特说这很正常,因为“对于那些没有受过充分教育的人来说,所有的诗歌以及历史上最令人愉快的人物故事(阿里斯托芬、拉伯雷、堂·吉诃德)都是难以理解和索然寡味的,因为那些人物和故事无法像当代的小说那样给他们切身的感受。”

是的,作为一个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人来说,不需要迎合别人,也不需要别人迎合。王公懿甚至建议画画的学生不要轻易把自己的作品示人。“因为有些人太喜欢批评别人,当你正在创作中,对自己又不是特别有信心时,这种意见是很有杀伤力的。碰到这种情况,你可以随意作画,画了以后收起来,攒一段时间自己再回头去看,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少地被这个浮躁的社会所打扰,少走一些弯路。”

对于我来说,在领受高士明和王公懿关于学习和创作的智慧之前,多走多少弯路啊!

现在我知道,读对书,识对人,写自己所乐意写的,即是福,即是道。有用无用,畅不畅销,卖不卖钱,出不出名,皆不可控,从而也跟作者没有任何关系。

相关文章

  • 识对人 读对书

    静下心来想想,过去的2013年并非一无所获,最起码通过做《新西湖》杂志认识一些出类拔萃的人物。跟他们一席谈所带来的...

  • 读“书”识人

    有人说,你怎么度过疫情,就怎么度过一生。虽然不用当真,但是多多少少还是有点道理的。疫情好像给按照惯性运转的世界摁了...

  • 识人第一

    人的集合就是社会,在社会中生存,必须与人打交道。于是,识人就成为第一要务。识对人,找对人,跟对人,人生顺遂。不会识...

  • 识对形体,穿对衣

    衣必求暖,而后求丽 我有分享关于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颜色和款式,那么今天的分享的是形象提升系列,识对形体穿对衣。 衣...

  • 茶为伴一心安一感受生活

    生活中有茶为伴,美丽而温暖的。 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生活工作之余,捧一杯清茶,细细看看读一本书。心灵...

  • 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2021-04-01

    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 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 1.图像识读:是指对美...

  • 2018-11-07

    为了让小朋友早日可以自己读故事书而不是天天缠着我,我开始了每天教他识五个字。识五个字对他来说可以,可是复习之前的字...

  • 读对的书,走对的路。

    01读对的书,适合自己最重要。 当初选这本书,诚然是被名字所吸引,“不完美,才美”,很耐人寻味不是吗?我不知道海蓝...

  • 读对的书,走对的路 !

    World Reading Day 世界读书日 读一本适合自己的书,长一点有用的生活智慧 生命是一段旅程,如果每个...

  • 书没变,你变了。

    书, 读多,读少 读对,读错 读慢,读快 书没变,你变了!

网友评论

  • 诗箴传歌:🍵🍵🍵🍉🍉🍉🍎🍎🍎
  • 山如兰:关于东西中外:林语堂不是说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吗?周总理不也说吗,英特纳雄耐尔总有一天会实现。:smile: :blush:
  • 非指: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进入无限制自我表达的最高境界。
  • 48e44c7d8144:以前不懂唯心,现在有了些别的理解
  • 吴艾哲:喜欢😊
  • 林泉尘语:无住而生其心,自在
  • 诗歌君:老师。我的小学比较注重学生的作文,每个学期都办全校作文大赛,各种各样的主题。我三年级转校到了这所学校,从此后每个学期都参加作文比赛。有一年作文主题是爱国题材的,我怎么都写不来,觉得很假,但是老师一定要我写,写完了以后没有获奖,从此后要是遇到这类题材老师再也不会叫我参加了。到现在我都记得那种不舒服的感觉。
  • 王佩:@简叔 日是个多义词啊。哈哈,不敢承诺,只是提醒自己,苟日新,日日新。
  • MJGA:文集起名是「日课」,王老师您这是一天一篇的节奏么?

本文标题:识对人 读对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ejc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