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自卑。当个体对遇到的问题没有做好恰当的准备或应对,而且认为自己无法解决时,自卑情结就出现了。
自卑不是件坏事,它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是被自卑打败,还是超越它,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怎样超越自卑?它需要我们把个人的价值同社会的价值连接起来,为社会创造价值,帮助他人。自身的价值感随之提高,也就有效地降低了自卑感。
怎样把个人的价值同社会的价值连接起来?唯有:合作!本书从头到尾都在讲合作。
合作受限于人与生俱来的三大约束:为了与地球资源更好地共存而必须进行工作,为了对抗生存环境中的各种危险而必须与其他人配合,相处。为了繁衍后代必须面对与处理两性关系。这三大约束决定了我们必须要与同事合作,与社会上其他合作,与异性合作。通过面对这三类问题的反应,就能看出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意义解读是什么样的。而自卑情结的产生,也往往是解读出了问题。
比如同样受到批评,有的人会怒发冲冠,而有的人却一笑而过。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反应?这取决于人们对这件事的解读。怒发冲冠的那位,是因为从小失去亲人,经常被同族欺负。那么他对人生的解读就是世界是充满敌意的,对于一切不友好的行为必须反抗。而一笑而过的那位,从小感受到的都是爱和善意,他对世界的解读是充满爱的。那么他就会把批评看作是对自己善意的提醒,帮助自己提高。因此,他可能会虚心接受,接纳别人的意见,去改进自己。
所以,决定一个人的不是他的境遇,而是他对这种境遇的解读。
解读的方式会决定一个人如何与他人合作。
如:妈妈第一次抱孩子时,假如她非常喜欢这个孩子,就会很快学会如何把孩子照顾地很舒服。而孩子也会感觉到这一点,在与他人的相处中,就学会了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使别人舒服。而假如妈妈觉得孩子给自己造成了拖累,不停地抱怨。孩子也会感觉到,她从母亲的态度里学会的就是从抱怨里寻找自己的优越感,不必考虑他人的感受。心里只有自己,没有他人,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在人际关系里就会碰壁,产生自卑感。
而其实,每个人,即使是罪犯,心中也非常向往能和他人愉快地合作。
怎样培养起孩子良好的合作能力?
首先,在家庭中,妈妈要发自内心地去照顾和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给予是一件快乐的,并且能让别人感受到温暖的事情。还要把孩子的兴趣拓展到父亲和其他人身上去,把孩子的视角拓展开,培养他与更多人的合作。
其次,在学校里,老师要用心挖掘孩子的兴趣,而不能用惩罚来对待孩子。以此来建立起和孩子的连接,弥补他在童年里受到的心灵伤害。批评和惩罚只能让有学习困难的孩子觉得他讨厌学校是对的,从而完全切断对学校的兴趣。表扬孩子也需要方法,如老师说,你很聪明,但是你很懒,假如你再努力一些,你的成绩很快就会提高了。老师这么说的话,会发现孩子根本不会努力,因为一个孩子不想轻易放弃聪明这个优越感。他懒散着都能拥有这个聪明这个优越感,而假如他努力了,成绩还没有提高,那么很有可能失去聪明这个优越感,所以他是不会去改变自己的。正确的方法是,老师应该组织一个多人讨论,讨论怎样才能克服懒,教会孩子应对懒的方法,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克服缺点。
最后,在社会上,要想办法教会孩子与他人合作,让他们体验为社会作出贡献而获得回报的快乐。
培养起强大的合作能力,平等地对待他人,加深和社会的连接。为社会作出贡献,体验到了个人的价值。原有的自卑会一点点消失,真正实现对自卑的超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