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记录完儿子午饭“闹事”事件后,还是没有理清自己的思绪,隐隐约约还是不舒服。今天早上唐老师的分享加上她分享的以下这篇文章,终于帮助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以,决定来个下篇记录下来。
虽然嘴上说,允许家人和自己的养育理念,方法不一致,允许大家战线不统一,因为这没有对错,对孩子而言,也是接触不同声音的好机会。我笃信自己的学习方向,养育方向,我信孩子的向光生长,我不用担心焦虑。今天再细想一下,其实,我还是很介意,想起有两次,我把看书,看渡渡鸟微薄的内容分享在家人群里,有时信息比较长,老公会问,长信息说什么的?你直接跟我说一下好了。我从没有放弃过,想影响他们,希望他们和我的养育理念统一战线。
然后,我自己也不稳定,如鹦鹉学舌,我能头头是道说着老师们分享的内容,经验,可是当处理生活中出现的状况时,我就不稳了,常常拿捏不准“度”,尤其,像那天中午,明明说好午饭后再吃零食,可是午饭时儿子就开始吵着要吃。一方面我觉得那是麦片甜甜圈,如果不吃饭,吃这个也是可以的;一方面,又觉得,也是零食,就是吃多了零食饭都不想吃了;另一方面,就是怕老公说,吃的话,说吃那么多,宠坏孩子;再一方面,就觉得既然说好了午饭后吃,就要守承诺啊,到点就吃饭也正常啊,为什么这么没规矩要吃零食呢。就这样,矛盾体的心无处安放。
尤其,看到儿子一直哭闹要吃,从小声到大声,到婆婆想打开给儿子吃的这一举动,是我矛盾的心极其不淡定,控制不住自己,感觉规矩的防线要崩溃了。所以唰一下,“奶奶不要开了”,把婆婆直接喊停了。内心在责备婆婆宠坏孩子,明明说好的规矩,总是带头打破。其实,我的不舒服,与婆婆无关,只是把责任推在婆婆身上。
“她必须面对一个事实:她的信念没人追随,她是独自被信念关住的一个人。……当你内心不是欣然地接纳一个戒律,而是迫使自己去执行,就很容易将迫使的力量传递出去。这就是持戒者最应该提防的持戒优越感:因为持戒,因为选择‘有所不为’,而对‘有所为’的人产生强迫性。”——《妈妈是什么--宁宁没有刷牙》
这段话完全说中了我的问题,我当时的感受了。同时,我也不想面对自己想让步让孩子吃,自己想宠孩子的一面。天使在说,你绝不是一个宠坏孩子的妈妈;恶魔在笑,这不叫宠,即使宠,偶尔宠宠没有关系。
妈妈的不淡定、犹豫,孩子秒懂,所以才一直哭闹争取。
到了后面儿子还现在情绪里,老人家坚持要帮儿子擦鼻涕,我又出手了。“不擦了吧,让他呆着,他还在情绪里,就先不要搞他了。”其实是我处理不好引起大家的情绪不好,我又心疼儿子,又怪老人家“明明看到他在哭还要弄他”,老人家又哪里会记住“情绪里的娃”没道理可讲的呢。
至此,我的不舒服点,一直在抗拒,认定老人家是来“砸场”的。也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抗拒自己不稳定,做不好的事实。我多么想,家人跟我说,没关系,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我们都看到你的努力了。
“过来协助带孩子的老人,其实也是前二三十年都没有深入接触,至少没有同住过的。生活习惯不同,少不了摩擦频繁。养育过程中的分歧,无形当中被放大。带孩子成为生活中的唯一事业,很容易失去平衡,也特别容易在这件事情上过度寻求成就感,那么就让我们满足一下他们吧——相信我,大部分老人真的很容易满足的。”——《祖辈养育,必然宠溺孩子?》
婆婆最后之所以会甩下筷子走开,还生气对儿子说“不要过来。你不要我帮你擦鼻涕。”其实更多的是生我的气,婆婆希望孙儿快乐,开心,希望尽自己能力多满足孙儿。不仅这次,平时跟孙儿相处中,老人家都经常问“晚上和谁睡觉?”“有没有想念奶奶?”等等等等,他们无时无刻都希望从孙儿们身上,证明他们的价值感,找到消失已久的成就感。所以当我完全没有看见他们对孩子的用心,一味拒绝,内心责备的能量,从我一言一行中猛烈传递到他们那里。那么也同样难受,程度完全不低于我。
我们都爱孩子,只是,在以不同的方式,在以我们认为最好的方式爱孩子而已。那天,要向婆婆道歉的,是我。在锲而不舍地想从孩子身上寻找价值感,成就感的,又岂是只有婆婆,老爷呢,还有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