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视月刊》原名“中外电视”。1987年报刊整顿,改名为“中外电视月刊”。
“中外电视”最初由海峡文艺出版社与香港中外文化事业出版社合作创办。改革开放文艺解禁,对文艺图书的空前需求催生了各地纷纷成立文艺出版社。国家出版管理部门还赋予
广东省与福建省少数出版社特殊政策
福建的海峡文艺出版社、广东的花城出版社等内地少数几家出版社特殊政策,准许这几家出版社出版港台及外国文学图书。海峡文艺出版社充分利用国家的特殊政策,不仅引进出版了多种港台优秀图书,还尝试与境外合作办刊。
1984年春,看到内地改革开放带来了机遇,香港中外文化事业出版社的蔡敦祺、杨贾郎来福州找到闽南同乡、省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室的林英,提出与福建的出版部门合办电视刊物“中外电视”。当时港台电视剧刚开始引入内地,很受欢迎,但播映的数量受到严格限制。蔡敦祺、杨贾郎提出将海外播映的优秀影视片编写成故事引入内地,一定会受读者欢迎。由港方提供内容文字、图片稿,由内地出版社负责编辑、审稿、出版、发行,利润按比例分成。双方一拍即合。1984年初秋,海峡文艺出版社甫一成立,副社长兼副总编卓钟霖就带着办公室主任吴捷炳、编辑室主任林英前往香港,与香港中外文化事业出版社签订了合作创办电视期刊《中外电视》的合同。
1984年11月26日,《中外电视》经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批准和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出版管理处登记,准予公开出版发行,发给《报刊杂志出版证书》(闽版刊字第129号),登记内容有:“编辑单位:海峡文艺出版社、香港中外文化事业出版社《中外电视》编辑部; 出版刊期:月刊……”
(转)关于海峡文艺出版社刊物这是国内第一家内地与香港合办的刊物。1985年1月出版第一期,以影视故事为主。按照中、外比例的限制,以内地内容为主,首篇是根据巴金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故事《激流》。
我于1987年5月从省司法厅《福建法制报》调到海峡文艺出版社《中外电视》编辑部。当时《中外电视》主编是海峡社副社长吴捷炳兼任,编辑部负责人是丘熊熊,责任编辑有阎敏、陈世华、我。美编孙志纯调到美术社去了,屏东中学美术老师刘小岳调来任美编。上海外语学院法语专业毕业的闫敏出国去了比利时(此前有厦大中文系77级毕业分配来的苏静波去美国),有一次闫敏回来,吴捷炳主编带编辑部全体人员在烟台山上一家十分红火的海鲜酒楼宴请闫敏。唐晓燕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北方工作生活不习惯,回到福建,调编辑部。
我到编辑部时,正遇到全国报刊整顿。
1987年3月29日中央发出《关于坚决妥善地做好报纸刊物整顿工作的通知》,指出:“对实际上已成为宣传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阵地,而又没有继续存在必要的报刊,应予停办。对错误比较严重, 在群众中造成了恶劣影响的报刊,一般应先停刊整顿,视整顿情况再决定是否继续出版。”
《中外电视》在此次报刊全面整顿中遇到了一些麻烦。有人举报,1987年第1期刊登的的法国影视片故事《第一次接触》(及第二期刊登的续集《再一次接触》),宣扬西方早恋,对中学生读者有不良影响。在整顿中,这样一顶大帽子足以置《中外电视》于死地。《中外电视》因而受到批评,被责令检查,暂缓登记。
我到编辑部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以编辑部名义,针对举报内容,写了一个给主管部门的关于《第一次接触》及续集《再一次接触》的报告,表明编辑部对这部影视故事的看法。
我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分析,指出这部影视片(故事)并非宣扬西方早恋,恰恰相反,影片旨在引导观众正确对待婚姻爱情。青春期的维多莉(苏菲•玛索饰)在父母的管束、曾祖母卜派的指引下,在第一次接触与马休、第二次接触与菲力的恋爱经历中,始终保持着理性;维多莉父母亲法兰、南茜的婚姻一度出现危机,二人各自出轨几欲离异,卜派耐心做工作,使二人找回爱情重归于好;作为负面人物出现的维多利的女同学潘娜,开始对待恋爱不够严肃,在维多莉影响下,也找到了真爱;曾祖母卜派苦等几十年,终于圆梦爱情。老辈人曾祖母卜派以自己的言行,引导青年人理性追求爱情,劝导中年人珍惜、维护爱情,鼓励老年人获得爱情。影片是积极的,健康的。
编辑部的这个意见,得到认可。一场“举报风波”就此平息,中外电视算是过了第一关。
我到编辑部做的第二件事情,是为“中外电视”改名 。
1987年7月底,中央宣传、新闻出版署联合召开报刊整顿工作会议,对报刊重新登记工作进行部署,实行国内统一刊号。
按照新的报刊管理规定,内地报刊不得与境外合办。港方表示理解,经双方友好协商,港方同意终止合办合同。1988年1月起,《中外电视月刊》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单独主办。海外影视故事、明星介绍等稿件仍由香港中外文化事业出版社提供。
《中外电视》在登记国内统一刊号时,又遇到了刊名的问题。当时北京有一家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刊物也名为“中外电视”。按照规定,刊物不能重名,我刊必须更名。
“中外电视”即借此机会,欲将刊名改为“中外影视”。当时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有由《剧本园地》杂志社主编的《中外电影》双月刊,我们改为“中外影视”,就把中外电视、电影都涵盖了,更能吸引读者。因为刊物是提前开印,为让读者预先知道改刊名,便于订阅,在未获正式批准前,编辑部就在1987年第9期目录页刊出一则《更改刊名重大启事》:“为进一步增加广大读者文化生活,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从1988年第1期更名为中外影视”。
“中外影视”是再理想不过的刊名,但是未获得主管部门批准。不仅没被批准,还受到批评。让你们办电视刊物,已经是“网开一面”,还要扩大办刊范围,把电影也弄进来,岂不是“得寸进尺”吗!
第9期的刊物在8月就开印了,并且已经全部印好了。最紧急的事情是将更名启事处理掉。于是由印刷厂裁切了与启事同样大小的白纸,我们编辑部人员与印刷厂工人一起加班,用白纸将每一本刊物上的更名启事贴掉。这样,第9期刊物的目录页就贴出了一个小“天窗”。
主管部门要求刊名更改不得改变原刊名主词“电视”二字。这的确让人头疼,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一个更好的刊名。
1987年8月30日上午,副社长兼中外电视主编吴捷炳叫我跟他到总社副社长、分管领导卓钟霖的办公室,老卓找我们一起研究改刊名的事。
办公室里只有老卓、吴捷炳、我三个人。老卓说今天是报刊登记截止的最后一天,必须将刊名定下来,中外电视今天再不改刊名上报登记,就将取消刊号停办。
更改刊名迫在眉睫,我们三人必须立即当场做出决断。
更改的刊名必须在电视范畴内,又要让读者接受,不能导致原有读者的流失。我已成竹在胸。
我说:“刊名就改为‘中外电视月刊’。”两位领导没有说话,静听我阐述理由,“我们刊物为了与北京的双月刊‘中外电视’相区别,在封面刊名后面加了‘月刊’两个小字,把读者本来就知道的‘月刊’两个字也作为刊名,对原办刊宗旨,内容、范围没有任何改变,对读者没有任何影响,这个改名等于没改,不会影响发行量。而刊名由4个字变为6个字,不会同其他刊物重名,按照登记要求,就是改了刊名。”
这一令人拍案叫绝的改名,老卓、吴捷炳当即同意,立即上报,登记部门无话可说,批准“中外电视”更名为“中外电视月刊”登记国内统一刊号继续出版。
生死关头“中外电视”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1988年1月《中外电视月刊》出版。美编刘小岳弄不清楚为什么要改名“中外电视月刊”,觉得6个字的刊名太长了,封面不好安排,于是仍按原来的版式,“中外电视”4个字用大号字体,“月刊”二字用小号字体上下竖排。改刊名后与改刊名前的封面版式没有任何变化。1988年第2期,小岳才将“月刊”两字按照刊名的规格与前面4字排成一行。
“中外电视月刊”这个名字是长了点,最初念起来有些不顺口,但不久就习惯了。较之“中外电视 ”略嫌严肃的刊名,“中外电视月刊”这个刊名更富有通俗性娱乐性,作为本刊读者对象的中学生读者群更欢迎更喜欢。
1988年8月海峡社的班子、机构设置出现了大的调整。与《海峡》同时创刊的《中篇小说选刊》从海峡社独立出去,成为单独核算的杂志社,海峡社社长张健行任杂志社社长;副社长吴捷炳调局报刊处任副处长;调人民社旅游编辑室主任林正让任海峡社副社长、副总编(1990年6月升任社长、总编)兼《海峡》、《中外电视月刊》主编;人民社旅游编辑室编辑赵文泽任《中外电视月刊》副主编。赵文泽事实上并未到任。他是我厦大中文系同学,到编辑部来坐了坐,和我聊了一会儿,他说要去香港,正在办手续,等白冲(总社社长)签字批准。他似乎连一期稿都没审过(社刊物副主编相当于社编辑室二审)。赵文泽辞职去香港,丘熊熊任《中外电视月刊》副主编。
我则去了大型文学双月刊《海峡》编辑部。
林正让上任,实行改革,设立综合编辑室(四编室),调《海峡》编辑施群任四编室主任。《海峡》编辑李大刚忙于拍他的电视剧《刺杀蔡廷锴》,拍完后将剧组主要人员林榕、陈福生等留下来成立了一个音像部。《海峡》还有一位编辑南京大学中文系分配来的高材生金峰,抽调去参加支教工作队赴罗源下乡一年(后随李大刚组建音像出版社从海峡社分出去)。这样《海峡》编辑人手缺少,《海峡》执行主编陈金水(金沙水)叫我去他那儿编《海峡》。
我与《海峡》朱春花(后嫁广东,任《作品》副主编)、陈锦山编了一年多的稿,1989年下半年我又回到《中外电视月刊》,代理了一年多的副主编工作, 1990年9月正式担任《中外电视月刊》副主编(以后为执行主编,2002年到《海峡》任执行主编)。
社里给几个部门配备编务。开始是安排陈美珍到《中外电视月刊》当编务,她不愿意, 吵着要换。应燕华说你不去我去,我跟你换。这样应燕华就到了《中外电视月刊》,陈美珍到社邮购部,李月萍到《海峡》。
1991年社办公室主任武元敏升任局印刷处副处长,办公室主任的工作由我兼任。身兼二职,忙得不亦乐乎。编辑部陈世华抽调参加社教工作队下乡一年回来了,任社办公室主任, 我的工作解脱了一大块。社校对组组长王顿顿想当编辑,到中外电视月刊来了。之后,任心宇从省科协《科学与文化》编辑部调到海峡社,也放在中外电视月刊。外国文学编辑室主任张明辉出国去新西兰,陈世华到外国文学编辑室当主任。刘小岳任美编室主任,卢清到《中外电视月刊》当美编,后任执行主编。之后又是丘熊熊任执行主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