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深度造就美好

深度造就美好

作者: 伊琳娜美 | 来源:发表于2018-03-14 21:09 被阅读0次

前几天我一个人走在路上,因为手机没电了,百无聊赖,就只能观察周围的人,发现很多人在行走的过程中依然看着手机,甚至在骑车的时候也不例外。

不难发现,现在一个人在外,不论是坐车,吃饭,排队等待的时候,总是离不开手机,好像一离了手机,整个人就无法呼吸,好像没了精气神似的。

最近看的一本书——《深度工作》,让我意识到,深度依赖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正在给人们的深度思考能力带来怎样的摧残。

什么是深度工作呢?

深度工作指的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时,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并且不能复制。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工作中的人有大块时间可以坐下来学习时,往往很难集中注意力,半个小时就想看一会儿手机,看书的过程中还总是走神,似乎看了半个钟头书还是停留在同一个页面。


根据马斯洛需求原理,人都想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别人的尊重。

那么什么样的人能够在互联网发现极速的今天获得成功呢?

书中指出,未来能够获得真正获得成功的有三种人:第一种是高级技术工人,也就是掌握了一门复杂技术的专业人才,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愈发流行的时代,熟练掌握智能技术是非常稀缺的。第二种人是超级明星,现在是一个流量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粉丝经济所带来的收益是不可估量的,一个在全民当中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人物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来变现,第三种是资本家,资本家可以利用已有去投资更多的东西,钱生钱,从而变得更加的富有。

对于资产,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拥有,但是我们可以成为超级明星或者专业人才中的一种,这两个需要深度工作的能力,要掌握一门复杂的核心技术,必须要沉下心来专注地学习,否则将只能停在一个肤浅学习的状态,没有办法达到熟练运用,另外,如果你只是娴熟地掌握了这门技术,但没有产出,那么就算你掌握了也没有太大的作用,所以要学会深度思考,如何将学习到的东西运用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要成为某一个行业的超级明星,那么你得在某个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这些特殊优势往往需要专注的打磨才能够获得,比如明星演员,科学家或者是作家等等。

在如今互联网兴起,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的时候,深度工作的能力变成了一个非常稀缺的能力,书中给出了一个公式,产出=学习×注意力,也就是说就算我们花很多时间用于学习或者工作,如果我们的注意力不集中,那么就是低效学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都在瞎忙的原因。

为什么大多数人在工作中宁愿花很多时间处理机械事物比如回复邮件,确定日程,社交,浏览网页等,也不愿意花时间去做深入学习和思考呢?

实际上这个符合最小阻力原则,也就是对于环境中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反馈意见的行为,我们倾向于采取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举个例子,我本人在读研究生,需要在学术上做出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这个行为并不能得到快速的反馈,并且实施起来相对比较困难,所以每当我想要看论文写论文的时候,总是更倾向于先看看社交网络,浏览一下网页这种反馈迅速但是价值很低的行为。最小阻力原则让我们沉浸在自己很忙的假象中,在短期内让我们保持专注,但是却牺牲了长期的满足感和真实价值的产出。

要培养一项复杂的社会技能或者让自己能够产出不可复制的成果,深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神经理论认为如果我们全情投入到重要事情上,就会自然而然地忽略浮浅的负面事物,从而关注点就会落在积极重要的事上,我们的工作生活也随之变得更重要积极;心流理论则认为于深度工作本身给大脑带来的积极体验,不管是什么工作,大脑都倾向于适当的挑战。哲学上对于深度工作观念的启蒙源于德莱福斯和凯利对现代虚无主义的回应,他们认为,工匠精神非常重要,就像一把钥匙,以一种负责任的方式带回了神圣感。实际上,不仅是手工行业,任何对于高水平技能的追求,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上的,都可以带来这种神圣感。

正如书中所说,在事业中拥抱深度工作,通过深度工作培养个人技能,可以使知识工作从令人心烦意乱,心力交瘁的责任变成令人满意的事情,开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关于如何才能深度工作,书中给出了四个准则:

要深度工作

工作要深入,首先要选定一个属于适合你自己的深度哲学。书中指出有四种深度哲学,包括:

禁欲主义哲学,适用于需要深度工作来获得,而高质量产出的工作,比如像作家或者是数学研究这一类的,强调完全摒弃一切外在联系,专注深入思考。

双峰哲学,双峰指责学指的是一段时间用于深度工作,而其他时间可以与世间产生联系。双峰哲学特别适用于那些如果不在非深度追求中,有实际投入便无法取得成功的人。比如一些企业家会选择定期闭关思考当今局势。

节奏哲学。节奏哲学适用于,拥有稳定的工作,需要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内来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对于生活中大部分人来说,节奏哲学或许更适合于他们,因为老板往往不会允许你在几天都不回复他的电子邮件。

新闻记者哲学,新闻记者哲学适用于可以随时切入进入深度工作状态的,而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深度工作的新手,因为不是谁都能够随时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

文中指出,当我们想要进入深度工作的时候,往往要有仪式感,需要有大手笔,远离工作,或者是远离当下的一些肤浅工作,给自己一个要进入深度工作的心理状态。比如花大价钱去一个环境良好的地方,或者是进入一个没有任何干扰的环境当中去实施工作。作者总结出四种进入深度工作的原则

原则一,关注点要放到极度重要的事情上来,而那些相对不重要的事情,我们应该在深度工作的时间内将其摒弃。

原则二,抓住引领性指标。利用工作中的正面思想来推动我们向前工作。

原则三,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这个主要是让深度工作可视化,让我们可以看到深度工作取得的成效。

原则四,定期问责,这个就是相当于在固定的一段时间内,反思我们过去一段时间深度工作的时间长度以及获得的效果,并且要追问自己那一周表现不好的时候,究竟是什么原因。

另外我们要学会放松身心,这样才能够给我们给予,身心意志力的补充。及时给自己一些安逸时光,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洞察力,恢复我们的好心情,在工作的过程当中,我们的意志力能够得到提升,安逸时光有助于补充深度工作所需要的能量。有时候,当我们在晚间工作之后的安逸时光里面放下的工作,往往没有那么重要,因为这个时候你做的工作都是一些肤浅工作,对于你真正要进行的项目可能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拥抱无聊

现代人惧怕无聊,只要有一点时间就会掏出手机来打发无聊,甚至有的人在骑摩托的时候不顾生命危险也要一只手扶扶手,一只手看手机,心理研究院的相关成果指出,当我们把闲散时间用于网络上各种碎片信息的处理时,我们的大脑会发生物理上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会造成我们即使有坐下来学习的条件也很难集中注意力。

有一些人为了应对网络成瘾性,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网络安息日――即每周拿一天的时间让自己去摆脱网络。这种方法虽然有益,但是治标不治本,正如一周拿一天来健康饮食,但其他时候都在暴饮暴食是没办法瘦下来的。这个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你专门抽出时间来杜绝网络,那说明你其他时候都是沉浸于网络的。

由此,作者给出一个替代网络安息日的方法――将我们的生活变成在长期专注中规划偶尔分心。

要实践这个策略,注意三个重点:

即使你的工作需要大量使用网络和快速回复电子邮件,这个策略依然适用,你只需要计划好什么时候上网发送邮件,其他时候都保证离线即可。

不论怎么计划网络时段,都必须保证这段时间彻底屏蔽网络。即使陷入停滞,也不能马上放弃离线时段。不然就会前功尽弃。

在工作外也按照计划使用网络,尤其是在晚上和周末,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专注训练的效果我们要学习罗斯福的冲锋策略,在一定的时间内摒弃外界干扰,给自己设定截止日期,在那之前,利用高强度的深度工作快速高校的完成任务。

另外,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有意识的锻炼自己去有成果的冥想,在身心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将注意力集中在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面。当思考时分心了,要及时提醒自己回到原先思考的问题,在已有的结论上做更加深入的思考。

当我们在组织深度思考时,首先要考察解决这个问题的相关变量,然后在工作中留心这些要素。确定相关变量后,用他们来确定你下一步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最后通过考察所得的结果来巩固收获。

远离社交媒体

不可否认,社交媒体的确在一些方面给我们带来了益处,比如和朋友联系更加方便,更容易在网上找到兴趣相投的朋友,以及让我们快速获取资讯等。然而,使用社交媒体带来的益处并不能抵消注意力分散造成的意识损失。一些社交媒体往往会断断续续的推送一些私人服务,这些私人服务很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具有很高的成瘾性,比如微信的朋友圈,娱乐新闻的推送等等。这些只会干扰我们的深度工作,让我们深陷肤浅工作中

要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将考虑将一些不重要的媒体从生活中彻底删掉。在评估社交媒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所占的重要程度时,可以参照“打包派对式”的处理,在30天内不使用有些社交软件,然后30天后问自己两个问题:如果我一直在用这个服务,过去30天会过的更好吗?人们是否关心我有没有在用这种服务?如果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那么就可以考虑永久的删除这项服务。

我们应该主动利用自己工作时间之外的时间和精力,以此来减少网络工具对于深度工作能力的干扰。本内特指出,在除了工作以外的16个小时理应满足充足的睡眠需求和额外的提升自己的脑力劳动,有的人可能会说工作之余已经够累了,怎么能要求持续保持学习呢?研究表明,大脑并不会像手脚肌肉一样因为过度使用而感到疲倦。当我们认真去安排自己的空闲时间时,我们会感到充实,并由此带来轻松愉快而不是空虚无聊的感觉。总之,要抵御娱乐网站对时间和精力的诱惑,需要找一些高质量的替代活动,比如读书,锻炼,学习一项新的技能。

只有像贵族一样使用自己的时间,才可以让我们保持专注能力的同时实现体验何为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摒弃肤浅工作

摒弃肤浅工作,并不是说让我们不去做浮浅工作,而是要降低浮浅工作在我们工作的当中的比例,根据研究显示,一个普通的人可以深度工作的时间不超过四个小时。要避免一天到晚都在做浮浅工作,我们应该安排好一天应该做哪些事情,然后给自己一个具体的计划,计划不能太满,需要能够随时调整。

当我们工作完之后,我们应该定量分析我们这一天所做的每一项活动的深度,用一个问题来问自己,如果你是一个没有接受过此项训练的刚毕业的大学生来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多长时间?如果最多也就2到3个月的话,也就说明这项工作是别人容易上手的工作,那你每天都去做这项工作是无法取得长久进步的。如果实在无法找到人代替浮浅工作,应试图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尽量在每天5点半之前结束工作,给自己更多放松的时间。

作者最后给出来了一个策略,就是让自己变得不那么容易被联系到,因为当我们任由电子邮件或者是社交软件控制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将无法取得长足的进步。当然,对于一个职场新人来说这可能会导致丢了饭碗,因此,在使用此策略的时候要控制好程度。如果如何才能让自己变得不经常联系到呢,卡尔给出了三个贴士:

让发电子邮件给你的人做更多的工作,实际上就是让他发给你电子邮件的时候,要说明发电子邮件的原因,以及时间地点,使给出来的电子邮件信息量更足,这样的话可以避免你在考虑回复这个电子邮件的过程当中产生一些犹豫。

收发电子邮件的时候做更多工作,当我们在回复别人电子邮件的过程当中,如果只是简单地回复一句话,那么对方可能无法领会你的意思,然后再回给你电子邮件,这样的话就来来往往形成循环,所以电子邮件的时候,就尽量详细地将我们所给出来的方案意见以及会面的时间地点

不要回复。对于有一些无意义的电子邮件不予回复,这样的话,别人就会适应你的电子邮件的使用习惯,以后再给你发送电子邮件的时候,他就不再期望你必须要给他回邮件,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节省更多的精力来做深度工作。

事实上,上述四个原则总结起来也就是,尽量远离社交媒体,主动把控自主时间,训练自己沉浸式深度思考的能力。深度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现有的习惯,去抵抗我们天生向下发展的本能,当我们克服舒适区和恐惧,专注去创造美好事物时,我们就会发现深度工作帮助我们建立更加高效和轻松的生活。

威尼弗雷德·加拉格尔曾经说过:“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

作者对此深表赞同,而我也同样如此。

相关文章

  • 深度造就美好

    前几天我一个人走在路上,因为手机没电了,百无聊赖,就只能观察周围的人,发现很多人在行走的过程中依然看着手机,甚至在...

  • 采购日常会议表格

    标椎化的流程造就专业度的高度和深度。

  • 痛点造就品牌,大痛点造就大品牌

    痛点造就品牌,大痛点造就大品牌------ 《欧赛斯方法v1.0》 一、锁定痛点,在于深度洞察 1、什么是发酵饮料...

  • 摘自知乎

    贫穷本身无法磨灭人性的光辉与美好,而不是贫穷造就了这些美好的品质。

  • 《深度工作》读书笔记

    今天分享的书是卡尔.纽波特的《深度工作》,作者是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博士,是一个熟练的深度工作者,深度工作为他造就了...

  • 好久没开心了。

    幸福的婚姻,造就美好的人生,不幸的婚姻造就悲哀的人生,好想离婚,好想逃离现在无趣的牢笼,过几天自己真正想过...

  • 2021-07-29

    太阳强烈,水波温柔, 刚柔并济造就了人间的美好。 周二,早安。

  • 人生素质造就美好气份

    人的素质高低来源于生后培养,三字经第一句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先天大脑一片空白,如白纸一张,...

  • 不屑抱怨 只耕美好

    (一) 每个人的幸福感从何而来呢?在美好的心境!只要造就美好的心境,根植有善念...

  • 平凡造就成功,团队成就蓝图

    平凡造就成功,团队成就蓝图 成功的造就来自不平凡的付出,团队的帮扶成就美好的未来。牛商争霸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融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深度造就美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epq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