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州城沿着闽江东下,就来到了马尾镇。马尾,一个中国近代史上绕不开的名字。
穿过大榕树下冲刷着“摩心”二字的潺潺流水,就来到了罗星塔下。塔门两侧有一副奇怪的对联“朝朝朝朝朝朝汐,长长长长长长消”。六个”朝”字和六个”长”字用不同的字体写出,据说分别有不同的读音和涵义,足见传统文人之雅兴,只是终不免文字游戏的恶道。
除此以外似乎可观之处平平的罗星塔,在海洋文明由地中海走向大洋的年代里,却是中华大地的坐标原点之所在。站的稍远一些,又可以看到塔顶球形的富兰克林式避雷装置,这提醒着人们,这里也是近代以来中华大地煌煌蜕变的坐标原点。
举目远眺,风平浪静的闽江无语东流,缓缓走完入海前的最后一段旅程。艳阳朗照,碧空如洗,一派亚热带的安谧祥和。谁能想象,这里是无比惨烈的中法马江海战古战场,不,距今也仅仅一百多年而已。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内,沈葆桢等许多有识之士的长期辛勤努力付诸东流,中国第一支近现代意义上的海军消失得如此荒唐。且不说首批用近现代技术武装起来的舰艇,在当时几乎没有投入过实战的法军杆雷艇和哈乞开斯5管机关炮面前不堪一击,天朝、天下观念深入骨髓,即使有了近现代国家意识的萌芽,海权意识依然一片空白的清朝官员和海军将士,在法军逐步进击时是那样措手不及。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下决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马江海战的惨败终于让清政府痛下决心,加快了海军建设的步伐。可是继福建水师而起的北洋水师,尽管被坚船利炮武装了起来,却覆灭得更加荒唐。不需借助什么高深的思辨,仅从常识判断,发达的西方近现代文明也不可能被剥离掉其背后强大的人文精神、仅仅剩下技术的层面。所谓后发劣势,一旦触及到背后那些更本质、更复杂的东西,就变得沉重,当然更多是无奈和荒唐了。
不管怎么说,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终于接受了一些西方人文精神,马尾,最早打开了被当时的保守之士视为放出洪水猛兽的潘多拉魔盒。中国步履蹒跚的现代化历程,一连串的裂变过程自此开始加速。
伽利略那一代的自然哲学家,在意大利城邦发达的造船业中发现了标度率的秘密,数理逻辑的神奇力量开始展露出来。福建水师的学习对象法国,在当时代表了最先进的造船业,法国人格里伯瓦尔也是在军械制造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标准化生产的概念。传统的田间阡陌式的中国手工业,在海防武器这个巨大的技术架座的挤压和整合之下,终于走上了工业化大生产的大道。福州船政学堂的高材生严复,在和学堂新式教育的参照中发现了传统的科举取士及其教育之弊,为之大声疾呼。有趣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在美完成学业的首批中国留美幼童,有返回后继续入福州船政学堂就读的,包括大名鼎鼎的詹天佑。船政学堂还开了中国学生留学欧洲的先河。这样看来,不仅仅是海军教育,也不仅仅是理工科教育,可以说整个中国的近现代教育从马尾起步。这一切,都缘起于文明扩张中中国东南沿海的深刻碰撞。
译介天演论,曾经大力引入西方人文精神的严复,晚年目睹了一战的惨烈和野蛮后陷入深深的痛苦和迷茫,甚至人生选择也随之迷失。福州船政学堂的毕业生后来又成了北洋水师的骨干。萨镇冰乃山西雁门的萨氏家族之后,生在温润的闽海,骨耿却不减祖上。新中国成立后的抗美援朝战争,当得知志愿军攻克汉城的消息后,这位当年甲午海战的亲历者,也是同学少年中唯一的幸存者激动得老泪纵横,赋诗曰”五十七载犹如梦,举国沦亡缘汉城”。人世的复杂,又有谁说的清楚呢?
今日的马尾,是一座祥和而又忙碌的港口。祭祀马尾海战烈士、民国时又将甲午烈士合祀的昭忠祠旁就是一片颇有闽台风情的街区,取而代之以一种轻盈和雅致,春夏之交如梦如幻的海风吹过,让人不禁想起那首《鹿港小镇》的歌曲。马尾,在肩负过过于沉重的历史使命以后,我想是可以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到“先天下之乐而乐”的。
也来马尾 也来马尾 也来马尾 也来马尾 也来马尾 也来马尾 也来马尾 也来马尾 也来马尾 也来马尾 也来马尾 也来马尾 也来马尾 也来马尾 也来马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