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多高》影评

作者: MJC新传考研 | 来源:发表于2018-08-21 09:54 被阅读0次

        《山有多高》是台湾导演汤湘竹以其父亲为主角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该记录片以父亲、自己和初生的儿子三代之间的互动为主轴,以父亲的湖南老家、自己童年所住的新竹尖石乡,以及儿子出生的台北作为对比,引出一个人所共鸣的命题——对“家”的感情。沉默的父亲在片尾向儿子坦言,想念多年的湖南故乡,已经是朋友凋零,而晚辈又非常生疏,物是人非,早已不是记忆中的家乡了。影片最后在祖孙俩的儿歌声中结束,让人唏嘘不已。

    (主题)导演汤湘竹以抒情、娓娓道来的微观角度,追寻人生记忆源头,作为对自我生命定位的投射,并表现出面临生命交替时的无奈与感怀。

    (故事结构)《山有多高》这部纪录片它的故事安排是非常有特点的,整部纪录片的故事气氛为先弱后强再弱,理所当然地将此部纪录片分割成三个部分。

    其中,第一个部分为新竹回忆、儿子出生和父亲中风,这些都是发生在台湾的事情,富有深意地表达了“根”这个概念,为回湖南“寻根”作下了铺垫。

      第二部分为父亲回老家湖南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父亲的乡愁毫不保留地宣泄出来。来到湖南,跟着父亲,去父亲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亲友已半零落,只有父亲的小妹妹还在,到家的时候,姑姑不在家,等她回来,镜头记录了这段兄妹俩看似跌跌撞撞实则不言自伤的相遇,老人们太多的眼泪已经交给那个一去不复的时代,所以,没有什么看似煽情实际虚假的过多外在表示,就互让着进了屋。看到这里的时候,突然发现,很多时候,不就是这样的吗?那些温暖得足以令人融化的表达,总是叫人怀疑说话人的真诚,两只手的简单相携可能是内心深处的血浓于水的亲情使然。然后是去扫墓,路途真是多舛,亲人的坟墓都已经伫立了多年,谁又能说定不是一个个曾经希望满满又失望久久的等待和期盼,还有在儿子在看来很不习惯的跪下叩首、烧纸钱,点香……在这两段的片断中,父亲自始至终不发一语,故乡的风景几经更迭,兄弟姊妹踽踽独行,在他的心里自有难以自抑的伤感,不是找不到,而是在寻找的路上发现确实他的记忆已经风干,成为落满灰尘的历史,想起一句歌词——“老兵没有死去,他们只是渐渐消失”,诚哉此言!唯一老人相当活跃的去拜见老师,两个老人共同追忆时光,说听得见谁的表白已经不重要,就这样的处一室寒暄就让人唏嘘历史无情,岁月老去,沧桑是说不出的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下次?会有下次吗?恐怕下次就是在黄泉相见了。两个老人彼此心照,老师一步步往前挪动的脚步和摄像机转到背后给出的老人佝偻的背影,像是一面乡愁的旗,飘在每一个看者的心中。

      第三部分是父亲见证儿子成长的故事,这些是发生在父亲回台湾之后的事。这些事充满着欢乐也充满了对比。慢慢衰老的父亲与慢慢长大的儿子,一老一幼,这正是生命交替的事实与无奈。


    (剪辑特征)《山有多高》这部记录片虽然是用DV拍摄的,画面质量一般,但是它采用交叉蒙太奇的方法,用台湾和大陆两条线索不断交替讲故事,充分发挥了纪录片的故事化手法,提高了纪录片的可看性。这种交叉蒙太奇的剪辑手法通过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与组接,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取舍,以使表现内容主次分明,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同时,它能够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的联想。每个镜头虽然只表现一定的内容,但组接一定顺序的镜头,能够规范和引导观众的情绪和心理,启迪观众思考。另外,它为影视作品创造独特的影视时间和空间。每个镜头都是对现实时空的记录,经过剪辑,实现对时空的再造,形成独特的影视时空。

    在本部纪录片,第一次出现这种剪辑手法的是父亲在路边吸烟,然后接上了湖南老家的来信这个镜头。这就给我们透露了一个思想,父亲乡愁情浓于水,是深沉的。这也同时给人一种回忆感,似乎主角在吸烟的时候乡愁涌上心头。又有一个镜头,是父亲回湖南的片段,片中旁白是“到了老家,碰到的所有人全都姓汤,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不知道儿子是否有碰到这一刻的时候”,下一个镜头则是妻子在台湾跟儿子玩乐的片段。这种交叉蒙太奇手法,一下子实现了时空的转换,虽然感觉有点突兀,但是却有独特之感。

    另外,在本部片除了大量运用交叉蒙太奇手法外,还保留了大量纪录片应有的特点,那就是长镜头。长镜头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态,最大的功能就在于逼真地记录现实——自然、生活和情绪。所以,在影片中运用长镜头手法可以保持整体效果,保持剧情空间、时间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可以如实、完整地再现现实影像,增加影片的可信性、说服力和感染力;还可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以本片的几个长镜头为例。第一个是父亲给他哥哥扫墓时候的长镜头,这个长镜头很逼真地反映了父亲的情感,同时,周围人的表情动作更加容易加深父亲感情的演绎。这是一种血肉分离的悲凉之感,死的人已在里面,活的人仍在外面,一里一外,多少情感,尽在感伤中。第二个是父亲去见他老师,老师为他送别的镜头。这个长镜头持续时间比第一个更长,完整地保留了老师送父亲的场景,表露出来了无限的依依不舍的离别情。


    (音乐)在音乐运用方面,本部纪录片存在着与以往纪录片不同的突破,后期制作大量地配乐为本片增加了不少的情调色彩,强化了表现力。

    首先,音乐起到了表达情绪。音乐可以用来抒发感情,烘托气氛,渲染情绪的作用。轻松快乐的音乐表达一种愉快的情绪,凄凉忧郁的音乐表达一种悲伤的情绪。本部《山有多高》纪录片采取纯客观跟随拍摄的形式。在开始的时候,是导演回台湾老家新竹的事。由于回家之路时间持续较长,假如纯粹的是车外场景,这段路就显得非常的平淡,让人观看比较乏味于是,这部纪录片用充满了思考感的音乐伴随,强调了这种回乡的沉思,这就调动了观众走进导演故事的兴趣与共鸣,使许多原本平淡的画面焕发了生机。

    其次,音乐揭示画面的本质,深化主题。比如在《山有多高》里面,父亲回家的时候碰到回来的姑姑,此时配上了比较深情的音乐,这就揭示了父亲与姑姑的感情深刻,同时这音乐延续到了导演与姑姑的谈话场景来,两代人的互相关怀,深深的乡愁一点而破。

    再次,音乐表现时代气氛地域色彩。在纪录片中一支特定音乐的应用往往胜过大量的画面语言与文字解说。在《山有多高》里面,经常重复播放的音乐是后期特意制作的,其中有一首音乐,在多数的场面出现。由于故事展示的地域基本上是农村(湖南农村与台湾新竹老家),这种柔和的音乐恰恰就跟农村隽秀的风景,柔美的品质相匹配。

    最后,音乐能将几个不同类型的画面组接起来产生一个整体感。音乐虽然从整体上看是不连贯的,但它在局部上的连贯性常常对所伴随的跳跃的画面起着一种组织作用,使它们在观众的心理上产生一种连贯感。音乐在电视纪录片中的这种功能到处都可以看到。在电视纪录片中,一段音乐或歌曲可以自由地把不同空间、时间的画面连成一片构成一个段落。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蒙太奇,是声画蒙太奇。在此片中,就得到了很大的验证。如上文讲到的那首悠扬的音乐就贯穿了全片,富有思考感,耐人寻味。

    我们的纪录片编导一课从《山有多高》开始,又在《山有多高》结束,这部片,无论是内容上,还是技术上,都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与研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山有多高》影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erd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