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心臆
《论语·子罕第九》19:为什么会有loser

《论语·子罕第九》19:为什么会有loser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1-01-21 17:43 被阅读0次

    《论语·子罕第九》19:为什么会有loser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有人说孔子最喜欢有钱的学生,子路呀,子贡呀,那些在《论语》中反复出现的,都是当时的富贵者。

    这些人的心智完全蒙蔽了他们的双眼,与其说是看不见,毋宁说是他们不愿意看见——孔子对“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的颜回的敬重和喜欢。

    孔子为什么会那么敬重和喜欢自己的学生颜回?因为颜回这个人,对听闻并认同的道理,有比孔子更坚定的信仰。

    韩愈说“师不必不如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孔子一生好古,敏而好学,加上没落贵族子弟的身份,有机会博览天下书,在见识上是不输于当世之人的。中年时做过鲁国司寇,有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经历,在为人处世、人情世故上也是极为高明的。用满腹经纶来形容,是一点也不为过的。遗憾的是,天妒英才,上天并没有给孔子过多的实践和发挥自己胸中才情的机会。有那么多的见识要在实践中落实和印证,尽管孔子讲“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在对于听闻并认同的道理的信仰和实践上,他还是没有年少一些的颜回更有优势。

    所以,孔子对于颜回的喜欢和敬重,实际上是对另一个更年少的自己的喜欢和敬重。

    如果一生只准许收一个学生的话,孔子要收的这个学生恐怕便是颜回了。

    “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告诉他了,便坚持去做从不怠惰的,也只有颜回这个学生了。

    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有loser?

    孔子对颜回的评价语,实际上恰好便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一、闻者未动其心

    这个世界上不缺道理,缺的是对于道理的信仰和实践。

    佛经里最频繁出现的一个短语便是——如是我闻。“人身难得、正法难闻,中土难生”被称为修行者的三难得。其实,佛教对“正法”的执著是有些过于洁癖的,客观来见,对听闻并认同的道理不断践行,必然能够淬炼出其中的瑕疵,最后积淀下“正法”来。

    问题是,这个世界上像颜回那样的“不惰者”太难得了。

    我们看今天的中学生,鲜有真不愿意、不知道学习的。可一旦落到日常具体的预习、听讲、作业、复习、课外阅读上,甚至更为具体的早睡早起、读书写字上,真正能够不断精益求精、严格要求自己的便少之又少了。

    学霸是什么,是那些在预习上穷尽所能做到极致,在听讲上穷尽所能做到极致,在作业上穷尽所能做到极致,在复习上穷尽所能做到极致,在课外阅读上穷尽所能做到极致的学生。是把所有可控的因素都从应然变成必然的学生。相对应的是没有成为学霸的loser,他们在预习上松了点儿,在听讲上松了点,这里松一点,那里松一点,最后变成了无可挽回的学习上的loser。

    Loser不是他人眼中的失败者,而是内心里有得闻的“正法”,内心里有向好的冲动,却因为怠惰,不能践行正法的失败者。

    二、语者未动其情

    还有第二种loser,他自己对自己的管理也挺好的,一定程度上还是自己所从事领域的成功者。

    中国有句话叫“学而优则仕”,因为做得不错,被上司赏识,提拔到一定的岗位上,管理其他人、其它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忽然,这种人就变成了loser。像王莽,做大臣的时候,是个了不起的能臣。忽然有一天皇帝自己干了,居然弄得一塌糊涂。

    这里便有一个“语者未动其情”的问题。他要布置安排一件事情,调动其它人、其它资源来完成。安排布置的时候,完全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压根没把自己安排的事情当回事,妄图“以己之昏昏,去使人昭昭”。这种情况下,工作没有不失败的。

    “闻者未动其心”是对自己不负责任,“语者未动其情”是对团队和组织不负责任。最后的结果只有一个——成为loser。

    颜回的好,不仅仅在于他作为“闻者”能动其心,能见于行,能持之以恒、毫不懈怠。还在于他在“语者未动其情”方面的主动与接济。即便是碰到一个不如孔子的老师,他也能从老师不够清晰的表述和要求中,梳理出自己听闻和认同的真理来。

    认真想一想,每个班级里面,是不是都有一些“颜回式”的学生?每一个公司里面,是不是都有这种“颜回式”的员工?即便老师或者老板说的不够清楚,他们也能从听闻中辨别和抽象出真理来,然后认真落实、执行。

    为什么会有loser,一句话,被动、怠惰而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子罕第九》19:为什么会有loser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etdz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