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387051/9fe961ea5c6d02ef.jpg)
【人在世上飘,飘来飘去飘到老】
真诚者的灵魂往往分裂成一个法官和一个罪犯。
当法官和罪犯达成和解时,真诚者的灵魂便得救了。
做作者的灵魂往往分裂成一个戏子和一个观众。
当戏子和观众彼此厌倦时,做作者的灵魂便得救了。
一、生活的智慧。
1、投射和移情。
人是会爱自己的受惠者,恨自己的受害者的。
原因有二:
其一,是投射作用。
施惠于人,心中积聚的是正能量,心中的光明也投射到了受惠者身上;加害于人,心中积聚的是负能量,心中的阴暗也投射到了受害者身上。
其二,是移情作用。
施惠于人,自己也置身于受惠者的感恩心情中,因此心生喜爱;加害于人,自己也置身于受害者的怨忿心情中,因此心生仇恨。
2、憎恨自己,才会作恶。
恶人有个共同点:憎恨自己。
正因为憎恨自己,才会作恶。
恶事会伤害自己,也能惩罚自己。
所以他们才会在毁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不仅如此,恶人对自己的憎恶与复仇心,还会殃及周围的人。
这正如沉迷赌博的人会拖累周围人的原因。
所以,我们不能认定恶人的不幸是他们自作自受,进而袖手旁观。
我们应当努力让他们不再憎恨自己,而是尽可能爱上自己。
否则邪恶便会急速蔓延开来。
3、欲望和禁忌。
心理学说:首先有欲望,然后才有禁忌。
但事情还有另一面:首先有禁忌,然后才有触犯禁忌的欲望。
犯禁也是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本能,在儿童身上即可找出大量例证。
4、生活的基础。
比如,你要理解同对方的约定,并遵守这项约定,就必须具备足够的理解力与记忆力。
而理解力与记忆力,是能够通过锻炼获得的知性的一部分。
要对对方,或是对遥远的某人产生同情,就必须具备充分的想象力。
而想象力,也是知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人性的伦理与道德,与知性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而没有知识的知性是不存在的。
因此,即便你现在学习的东西看起来毫无用处,它也会成为能好好生活的基础。
5、感激和怨恨。
假如你平白无故地每月给某人一笔惠赠,开始时他会惊讶,渐渐地,他习惯了,视为当然了。
然后,有一回,你减少了惠赠的数目,他会怎么样呢?
他会怨恨你。
假如你平白无故地每月向某人敲一笔竹杠,开始时他会气愤,渐渐地,他也习惯了,视为当然了。
然后,有一回,你减少了勒索的数目,他会怎么样呢?
他会感激你。
这个例子说明了人类感激和怨恨的全部心理学。
6、合适的教育。
到好学校就能遇到一个好老师,受到良好的教育。
是这样么?
你希望老师教你什么?
如何教育你?
不同的教师和学校会不会教你不同的事情?
不是这样,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头衔和成就,而是能让你发挥出全部潜力。
换句话说,真正的教育应该能释放你的身心。
让你自由地充满活力地发挥的人,才是真正适合你的教育者,他所在的学校才是最适合你的学校。
7、健康和病态。
天性健康者之间容易彼此理解,天性病态者之间往往互相隔膜。
原因何在?
健康与健康是相似的,病态和病态却各不相同。
8、有趣的生活。
不断学习,积累知识,并将知识提高到教养与智慧高度的人,不会感到无趣。
因为,他们对所有事情的兴趣,都是一天比一天更强烈。
即便他们所见所闻与他人相同,他们也能从普通的事情中轻而易举地发现教训与提示,并发现填补思维空隙的东西。
他们的每一天都点缀着解谜与获得知识的乐趣,过着极其有意义而又充实的生活。
对他们来说,世界永远都不会让他们厌倦。
他们就好像身处热带雨林的植物学家一样。
每天的生活都充满发现与探索,因此他们绝不会感到无聊。
9、 厌恶与喜好。
厌恶比爱更加属于一个人的本质。
人们在爱的问题上可能自欺,向自己隐瞒利益的动机,或者相反,把道德的激情误认做爱。
厌恶却近乎是一种本能,其力量足以冲破一切利益和道德的防线。
厌恶比喜好更能反映一个人的本质。
喜好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出自心灵,也可以是缘于感官,可以是出自个性,也可以是缘于时尚。
相反,厌恶往往是出自心灵深处和个性特质的一种不由自主的反应。
在社会关系领域,厌恶也比喜好属于更深的层次。
因为共同的喜好,人们结为同伴,因为共同的厌恶,人们才成为同志。
10、读书的必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时会将自己的想法与感情告诉他人,或是在心中思索。
我们总会乐观地觉得,自己能大致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想说的事,还以为至少能将大部分的意思传达给对方。
然而,我们总是用自己所拥有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词汇量越小,表现力就越贫乏,就不能充分表达出想法或感情。
同时,语言的质与量也决定了自己的思想与内心。
词汇量少的人,思维与内心也很粗糙。
所以,与杰出之人交谈、读书、学习能提高语言的质与量,还能令自己的思维与内心自然而然地充实起来。
11、理性与感性。
理性早熟者的危险是感性发育不良。凡别人必须凭情感和经验体会的东西,他凭理性就理解了。于是就略去了感性的过程,久而久之,感性机能因为得不到运用而萎缩了。
偏才或有强的感情,或有强的理智,或有强的意志。全才三者俱强,因而要忍受最强烈的内部冲突,但也因此有最深刻的体验和最高的成就。最强的本能受到最深的潜抑,从而有最耀眼的升华。
12、学习不息。
曾经的坚持却发现是个笑话,曾经自以为的真相竟然是个谬误。
这并非说明曾经的你有多么的肤浅、无知,而是因为这样的想法对于当时的你是个必经之路,它们就是真相,它们理应被坚持。
因为人总是在不断地学习进步,然后朝一个个新的人生阶段迈进。
你阶段性的个人理解并没有错,但是认知也有保鲜期,一旦过期就不再被需要。
所以,生命不息,学习的过程也不曾停步。
只有不断审视自我,听取他人的建议,才能让自己保持新鲜的认知。
13、自信与自卑。
按照通常看法,自卑是一种病态心理,自信则是一种健康心态。或者,自卑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自信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其实,自卑也有其正面的价值,自信也有其负面的作用。
不否认自信在生活中有着积极的用处。一个人在处世和做事时必须具备基本的自信,否则绝无奋斗的勇气和成功的希望。
但是,倘若一个人从来不曾有过自卑的时候,则可断定他的奋斗是比较平庸的,他的成功是比较渺小的。
也许可以说,自卑的价值是形而上的,自信的用处是形而下的。
二、做人比事业和爱情都更重要。
人活世上,除吃睡之外,不外乎做事情和与人交往,它们构成了生活的主要内容。
做事情,包括为谋生需要而做的,即所谓职业;也包括出于兴趣、爱好、志向、野心、使命感等等而做的,即所谓事业。
与人交往,包括同事、邻里、朋友关系以及一般所谓的公共关系,也包括由性和血缘所联结的爱情、婚姻、家庭等关系。
这两者都是人的看得见的行为,并且都有一个是否成功的问题,而其成功与否也都是看得见的。
如果你在这两方面都顺利,譬如说,一方面事业兴旺,功成名就,另一方面婚姻美满,朋友众多,就可以说你在社会上是成功的,甚至可以说你的生活是幸福的。
在别人眼里,你便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幸运儿。
如果相反,你在自己和别人心目中就都会是一个倒霉蛋。
这么说来,做事和交人的成功似乎应该是衡量生活质量的主要标准了。
然而,在看得见的行为之外,还有一种看不见的东西,那是比做事和交人更重要的,是人生第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做人。
当然,实际上做人并不是做事和交人之外的一个独立的行为,而是蕴涵在两者之中的,是透过做事和交人体现出来的一种总体的生活态度。
就做人与做事的关系来说,做人主要并不表现于做的什么事和做了多少事,例如是做学问还是做生意,学问或者生意做得多大,而是表现在做事的方式和态度上。
一个人无论做学问还是做生意,无论做得大还是做得小,他做人都可能做得很好,也都可能做得很坏,关键就看他是怎么做事的。
学界有些人很贬薄别人下海经商,而因为自己仍在做学问就摆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气势。
其实,无论商人还是学者中都有君子,也都有小人,实在不可一概而论。
有些所谓的学者,在学术上没有自己真正的追求和建树,一味赶时髦,抢风头,唯利是图,骨子里比一般商人更是一个市侩。
从一个人如何与人交往,尤能见出他的做人。
这倒不在于人缘好不好,朋友多不多,各种人际关系是否和睦。
人缘好可能是因为性格随和,也可能是因为做人圆滑,本身不能说明问题。
在与人交往上,孔子最强调一个“信”字。
待人是否诚实无欺,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人品是否光明磊落。
一个人哪怕朋友遍天下,只要他对其中一个朋友有背信弃义的行径,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他是否真爱朋友,因为一旦他认为必要,他同样会背叛其他的朋友。
与朋友交而不信,只能得逞一时之私欲,却是做人的大失败。
做事和交人是否顺利,包括地位、财产、名声方面的遭际,也包括爱情、婚姻、家庭方面的遭际,往往受制于外在的因素,非自己所能支配,所以不应该成为人生的主要目标。
一个人当然不应该把非自己所能支配的东西当作人生的主要目标。
一个人真正能支配的唯有对这一切外在遭际的态度,简言之,就是如何做人。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幸福或不幸,而是不论幸福还是不幸都保持做人的正直和尊严。
不管你在名利场和情场上多么春风得意,如果你做人失败了,你的人生就在总体上失败了。
最重要的不是在世人心目中占据什么位置,和谁一起过日子,而是你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三、享受高质量的独处。
拒绝低质量的社交,享受高质量的独处。
这句话,似乎已是老生常谈,大家都知道低质量的社交是指无意义的人际交往,但却对高质量的独处有所误解,很多人以为只是在家看看书,听听音乐。
其实不然,高质量的独处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面对真实自己的选择。
独处是种特别的能力,有这种能力的人并不多见。
向来羡慕那些拥有内在资源、可以享受独处的人,因为独处给你一个独立空间、一份自由,这些是人们嘴上喊“要”,实际上却害怕的东西。
我们独处很容易,但真正高质量的独处却很难,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才算是“高质量独处”。
很多人总喜欢误解高质量独处这个词,在他们看来,高质量意味着你必须要在独处的时间内能收获或者学到什么。
但其实在这浮躁的社会里,无论做什么,只要能静下心来做一件事,能在其中得到喜悦,便是高质量的独处了。
懂得高质量独处的人,在独处时,不会去特意去做一些什么,因为更多时候,他们只是在为了追求内心所需要的安定,“无用方得从容。”
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懂得高质量独处的人,选择了真实的人生,和灵魂的自由,又谈何孤独。
高质量的独处,是我身在苦难,仍能感受诗意感受远方,感受一个人的静谧时光。
在这浮躁的社会里,愿你成为懂得独处的人。
丁俊贵
2023年3月12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