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在中国屏风上
毛姆 (作者) 上海译文出版社
是小学高年级还是初中的时候来着,记不清了,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封面是彩页、白色封底的一套经典名著集。当时就有个宏愿,想把封底列出来的那么多本名著全部都看了。结果却是到了今天也都还没看完~~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如果从那个时候就加入了待读书单算起,这个待读时间已经20多年了~~ 真够长了。
终究呢,还是读了这本《月亮与六便士》。
提到《月亮与六便士》,一般都会从书名来解释书中要传达的大意。但不知为何,读了之后却觉得,书名与内容,好像并没有什么大关系。倒是序言中毛姆一位海外好友对书名的解释,估计更为靠谱一些:
有一个评论家曾说《人性的枷锁》的主人公像很多青年人一样,终日仰慕月亮,却没有看到脚下的六便士银币。毛姆喜欢这个说法,就用《月亮和六便士》,作为下一本小说的书名。
如果真是这样,“月亮与六便士”,倒更像是《人性的枷锁》的一个注解了~
《月亮与六便士》这部小说,虽然是以著名画家高更为创作原型,但是正如序言中所说的:毛姆创造的完全是另外一个人物。他把他写得更加怪异,更加疯狂,但也使读者感到更加有血有肉。
小说的情节其实并不复杂:
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他后来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最后失明之前,他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住房和这幅画作付之一炬。
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怪异、这样不通人情世故的人?
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会回想起来《梵高传》,梵高与思特里克兰德很相似,都是在用画作来极力展示出一种说不出来也表达不好的东西。但相比来看,生活在世俗世界中的梵高就得单薄和可怜,他似乎无法化解那种巨大的矛盾,最终只能把自己困在精神世界里,最后选择自己结束生命。
不过让我印象深刻和好奇的是:他们要用画作表达的出来的,究竟是什么呢?思特里克兰德画在住房四壁表现伊甸园的作品,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书中有几段金句,值得慢慢回味: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
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
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从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像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
做自己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一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世上有些人渴望寻获真理,他们的要求非常强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是叫他们把生活的基础打翻,也在所不惜。思特时克兰德就是这样一个人:只不过他追求的是美,而不是真理。
《在中国屏风上》,这是毛姆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游历时的随笔集。觉得毛姆好神奇,上个世纪20年代,那是什么时候和什么状况,教科书中形容那是一个军阀割据、乱得无比的时代。一个当得好好的老外作家,跑到中国瞎转什么呢?不知道,但真就跑来瞎转了。
严格意义上,这本书都算不上是一本随笔集,其中的文字,更多的是在路上在短暂的休息时,随手记在任何能书写的东西上的支言片语。看那一篇篇文字的题目就能知其是很碎片的东西:宴会、天坛、国王陛下的代表、雨、长城、江中号子、女传教士、小城风景、祭神,等等等等。
“鸦片烟馆”这一篇,挺有意思的~~开篇这么描述着:
一个留着长辫的中国人踱着步,冷漠而阴郁,在破旧的床铺上,躺着几个大烟的受害者,精神麻木,他们中不时有人发出癫狂的胡言乱语。
是不是很熟悉场面画面?在自己进烟馆之前,这也是作者从小说中读出的印象。后来,有人带他去了一趟鸦片烟馆,毛姆这么写:“在他的安排下准备感受一次我所期待的毛骨悚然的体验”。
结果哩?
其中一个铺位上有一位年长的绅士,他在安静地读着报纸,长长的烟枪放在一边。
另一个铺位上躺着两个苦力,他们把烟枪放在中间轮流享受,他们都是年轻人,显得精神饱满。
第三个铺位上,四个男子正盘坐在棋盘四周下棋。
它令我想起柏林那些我最喜欢的小酒馆,每天晚上,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常在那里享受安逸的时光。
也许,我们从历史上读出的,好多都只是一些被云雾缠绕住的后真相吧。
《云管理》,作者王紫上,人民邮电出版社。这是一本讲在信息时代,在“信息云”这个层次上如何进行有效组织管理的一本书。“要协作不要控制”,读完很久之后,留在脑中的是这个印象。很喜欢书中的用四种动物来识别员工特性的方法:
-
狮子:快节奏+关注事结果导向。
关注结果,执行力很好,做事情很快,判断事情果断,勇敢自信,能够并行处理很多事情和工作,心情容易受环境影响而变化,外界发生的事情很容易影响到他的心情。 -
百灵:快节奏+关注人关系导向。
关注人群,喜欢和人打交道,乐观热忱,喜欢新鲜的事物,喜欢享受过程和体验,而非关注结果,经常为了照顾人的感受而忽略了事情本身。 -
猫头鹰:慢节奏+关注事结果导向。
完美谨慎,做事一板一眼,事情一定要做到尽善尽美,理性内敛,很少喜形于色。 -
海豚:慢节奏+关注人关系导向。
随和包容,有很大的容忍度,很少对别人发脾气邮局不太会给别人造成压力。有的为了避免别人发脾气会采用不主动的策略。
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擅长的事,给安排错了地方,让自己和对方都吃力不讨好,这种就是下策之下策了。那为何不早清晰一些,知道一下,你是什么特性的人,擅长做什么样的事呢?
~ ~ ~ ~ ~ ~ ~ ~
《正义之心》,作者乔纳森·海特, 浙江人民出版社。这是读到的第二本乔纳森的书,之前读过的是《象与骑象人》。《正义之心》的全书逻辑其实挺清晰的,围绕道德心理学的三种主要原则进行的阐述和展开,但不知为何,读这本书时出现了很典型的字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就不明白了的情况~~估计还是功底不足,太深奥的内容展开太多了接收不了。
道德心理学的三种主要原则还是看懂了的,就暂且摘录如下:
原则一:直觉在先,策略性推理在后。
人的意识是分裂的,如同象与骑象人,而骑象人的工作就是服务大象。骑象人是有意识的论证,即我们完全自知的语言和图像流。而大象就是其余 99% 的精神过程,它发生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却实际操控着我们的大部分行为。
原则二:道德的内涵不仅止于伤害和公平。
西方世俗道德就像仅能激发一两种味觉的菜系,要么关注伤害或者受苦要么在意公平以及不公——但是人们还有很多强烈的道德直觉,比如那些与自由、忠诚、权威和圣洁相关的道德直觉。
原则三:道德凝聚人心,但具有盲目性。
人类在 90% 的意义上是黑猩猩,10% 是蜜蜂。在每一个群体中,个体之间都存在竞争。然而,人的天性也是为群体之间的竞争而设的。
~ ~ ~ ~ ~ ~ ~ ~
《厦门旧影》,哲夫等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这本书算是一本图片集,不厚的一本精装书,里面满满的是约一个世纪之前的老邮票和老明信片。认识过去有很多视角,而属于邮政这口儿的邮票和明信片,也是其中之一呀。
下南洋,海外华侨,名字现在听得很不错,但在当初是还有一个其他名字的:卖猪仔。
刚读过毛姆的一篇《鸦片烟馆》,就看到了一张当年的老明信片。觉得就是普普通通的年轻人们,没有什么光怪陆离,没有什么颓废彷徨。
《厦门旧影》是一套书的其中一本,其他城市还有武汉、上海等,哪天去图书馆消磨时间的时候,可能就把其他的也翻看翻看啦~
- 这是无悔在2017年速速读的第286-290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