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时节

作者: 高安让 | 来源:发表于2018-06-08 09:59 被阅读379次
图片为作者拍摄

每当手持镰刀,走进金灿灿麦田里,迎着火热的太阳,挥汗如雨原始般收割小麦的刹那,我穿越了那遥远而又记忆深深的麦收季节。

1958年开始的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让千百年来一直在自己家里做饭吃的习惯,受到了彻底的清理。我们村上开始了食堂化,一天三顿,排队吃饭成了那个年代一道值得回味的风景。

由于粮食紧缺,食堂的饭菜没有办法满足亲人“面朝黄土背朝天”、整日劳作导致的饥饿感。没有几年,食堂就解散了。我们家和村上的人们一样,都分得了自留地。这对于当时来说,是天大的好事。

也很奇怪,生产队地里的麦子不管怎么投入水肥,每年的产量总是比自留地里的产量差很多。后来才知道,这是“大锅饭”和“责任田”经营模式造成的差别。

播种小麦后,由于靠天吃饭,父亲总是操心地里的肥料和墒情。常言说的好:“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入冬前,用土肥把麦子覆盖一边,保证小麦越冬,为来年麦子起身积累营养。特别是冬天的一场场大雪,铺天盖地,把小麦盖得严严实实,这时的父亲总会在饭后对我们说,今年丰收没嘛哒(关中方言,没有问题的意思),我娃就能吃白面白馍,不饿肚子咧。

随着“算黄算割”清脆的鸟叫声,父亲总是要带上我三天两头往地里跑,瞧瞧颗粒饱满程度,高兴时,就会掏出烟锅吧嗒吧嗒抽起来,一圈圈烟,随着风的方向,飘向空旷的田野。偶尔,会把一个麦穗摘下来,放在手心慢慢的揉开,一颗一颗数起来,然后,会如家珍般的包在手巾里拿回家。

过去,父亲给地主“拉长工”,一年到头只能换回几石粮食供养爷爷奶奶们吃饭,这可是他第一次有了自己家的小麦,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开镰割麦是全家人的大事情,父亲和哥哥分头早早起来磨好镰刃,母亲已经煮好一天要吃的麦仁饭和蒸馍,姐姐提着开水,我拿着磨石和磨镰水,开始一天的收割。父亲把麦子划成了几个大块,嚓嚓嚓的镰刀声,随着一行行麦子的倒下,捆绑,站立,不到一天功夫,2亩多地就割完了。为了不浪费一粒粮食,再用耙耙像梳辫子一样,把散落在地上的麦穗楼回来。母亲带着姐姐和我,还要把地里的麦穗齐齐拾一遍,检查地里没有一粒麦穗,然后就用架子车小心翼翼的运回到碾打场上。

如果遇到阴天,就要把麦捆堆起来,防止天雨造成损失。记得有一年,由于一连下起了十多天的淋雨,加上防雨设施跟不上,硬是看着收回来的麦子眼巴巴的成了“芽麦”。父亲哽咽的涕不成声。他心里知道,家人们又要勒紧裤带生活了。就是在那年,被逼无奈,父亲和哥哥带着母亲织的布,去北山换回玉米,填补一年的粮食。

天气晴朗就是碾场的好时间。由于农忙时间,人手不够,请来亲戚和邻居帮忙。那时候的帮忙是互相的,是没有费用的。先是摊场,把麦一捆捆解开来,围绕麦场由里到外一圈一圈的摊开,摊成圆形或者正方形,麦穗朝着麦场中心。让太阳照射一个多小时,增加麦穗的脱离速度。哥哥从饲养室里牵来两头彪悍的牛,烈日下,牛吃力的拉动着碌碡,由外及里反复碾场,父亲心疼牛,怕牛中暑,拿来鸡蛋清给牛吃,还买来黄鳝喂牛,为牛防暑降温,保证完成碾场任务。这个时候牛就显得格外重要,连大小便都受到保护,一看见牛尾巴翘起,父亲就喊我,快把笊篱拿来接牛粪。

第一遍碾场后,在树下休息的母亲和姐姐,就开始起场了。大家把麦草用木杈先一堆一堆暂时收起来,然后用撒子,把短小的麦秸收拾干净,碾后的麦子堆积起来,放在场中间,把堆起来的麦秸重新摊开,开始第二遍碾场。这样是为了颗粒归仓,不浪费粮食。

借助风力把含有麦糠等杂物的麦子使其麦粒和杂物分开,这就是扬场,这个时候的风是最重要的期待,由于当时没有风扇,扬麦只能“见风使舵”了。关中的夏季,一般到了晚上十点左右,才会有风吹来。所以,等候风神如期到来也是农家人的期盼。为了不失时机,有时候,父亲和哥哥都会睡在麦场上,不是睡在口袋上,就是睡在麦草上。父亲不时起来,用木锨把麦糠向天空顺风使劲扬起,试试风速是不是可以扬场。

在确定风向后,叫醒家人,抓紧时机扬麦。扬麦是一个技术含量大的活路,不光有劲,而且要掌握风向,然后抛向空中,麦粒和麦糠就随着扬起落下,随着头戴草帽在不断挥动扫帚进行“折行”人的工作,把麦粒和杂物的接壤处用扫帚左右挪动,则一边是干干净净的小麦,一边就是麦糠和其他杂物。据说扬场这项技术,没有几年的娴熟经验,是不可能掌握的。

扬场结束后,成品小麦就地堆成小山包一样,准备第二天晾晒。晒麦是麦收后L最后一道手续了。艳阳高照,全家人望着丰收的喜悦,母亲准备中午的绿豆汤喝,然后就为中午饭忙碌。为了庆祝好收成,每年晒麦都会炸油坨坨吃,做好吃的蘸水面。因为,天气热,干了一上午活,把煮好的面放进凉好的开水里,再捞到汤碗里,吃起来既不烧,又爽口,还节省时间,是庄稼人夏天最爱吃的饭。

晒麦前用扫帚把场地细细发发的扫两边,然后把麦用推耙均匀的分布在场上。这时候,我就成了晒麦场上的主力军,一是驱赶各种鸟儿前来偷吃麦子,二是定时搅动麦子,使其反复多次受到太阳照射,晾干水分。等到下午5点左右,父亲用牙齿咬麦子,只要听到“咯嘣”的清脆声,收麦就开始了。通过扬麦,筛麦,用簸箕簸麦,麦子就会干干净净,然后就装进口袋,运往家里的楼上,装进麦包,供家人全年食用。

穿越半个世纪的麦收季节,感觉并不遥远,记忆犹新,仿佛就在眼前,一直根植在我的大脑里。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经过多少代农人的不断弘扬、创新,现代化的劳动工具日新月异,把我们的后代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努力解放出来,先进的作务技术给小麦文化带来了崭新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演绎着农耕文化,推动着农业现代化的飞速发展。

相关文章

  • 麦收时节忆麦收

    又到了麦收时节,看着眼前金色的麦浪,丰收在望,人们充满了丰收的喜悦。 麦收就要开始了,但村里却没有过去那种紧张忙碌...

  • 麦收时节

    临史国良《麦收时节》:

  • 麦收时节

    每当手持镰刀,走进金灿灿麦田里,迎着火热的太阳,挥汗如雨原始般收割小麦的刹那,我穿越了那遥远而又记忆深深的麦收季节...

  • 麦收时节

    六月的风,带着几分的热气,在田野上从南到北吹了几遍,麦子就黄了。 响午,我从外地回到家时,母亲已经将田里的麦子都晒...

  • 麦收时节

    麦子成熟了,每一个麦芒上都站着一粒阳光。田野里酝酿着一种浓烈、坚实的味道。丰收时节的骄傲、热烈、欢欣,不只呈现在农...

  • 麦收时节

    虽然早已离开了故乡,且故乡人现在也早已不种麦了,但每当到浓浓绿荫,芳香四溢的初夏,还是会常常想起年少时的麦收时节。...

  • 麦收时节

    当紫桐花完全谢去,中原腹地就要进入夏天,曾响彻整个村庄的蜜蜂嗡嗡声逐渐被知了此起彼伏的叫声取代,曾弥漫整个村庄的甜...

  • 麦收时节

    我们正在去的北湖,它并不是一片水,它是一块大田的名字,坐落在村庄北面。 北湖,在初夏的一个早晨被猛...

  • 麦收时节

    文/菟丝草 那满地的金黄呦,灼热了人们心中的渴望,点燃了农人们一年的希望,那沉甸甸的麦穗呦承载着农人辛勤的汗滴,承...

  • 麦收时节

网友评论

  • 逆水行舟殷忠社:作者生动的展现了当年收麦的场景!文笔流畅,语言朴实!一下子把人们带到了那个年代。
    高安让:@逆水行舟殷忠社 谢谢殷校长鼓励!祝你全家幸福安康!
  • 88d9e05c304b:父辈辛苦劳作,历历在目,祝他们健康长寿
    高安让:@爱杨凌谢谢你!开心快乐!
  • 王宁子:粒粒皆辛苦 种地不易
  • 来喜wzf:丰收了,有粮吃了。喜事
    高安让:@来喜wzf 谢谢文友鼓励!万事如意。
  • 9675debd6d02:好文接地气,麦收时节满满的回忆,暖文暖心.
    高安让:@9675debd6d02 谢谢你的鼓励!健康长寿!
    高安让:@9675debd6d02 谢谢你的阅读和评论!安康吉祥。

本文标题:麦收时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euo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