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作者: 林慕言 | 来源:发表于2017-10-09 18:06 被阅读28次

我在学唐诗宋词之前,背熟过两首宋词,一首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首是岳飞是《满江红.写怀》。《明月几时有》是邓丽君的歌,收录于1981年的专辑《淡淡幽情》;《满江红》是罗文所唱,出自专辑《EMI精选王之好歌献给你》。

舅舅告诉我,《满江红》的作者是岳飞,他又送给我一套《说岳全传》小人书。就这样,我知道了岳飞。

那套小人书一度是我的最爱。那时看得又气又恨,气的是岳飞过于忠直,恨的是秦桧太过狠毒。长大以后,尚记得那些情节,又重新读岳飞的故事,谁知正史的三笔两笔描述,更让人沉默。

岳飞之戎马一生,在《续资治通鉴》一书中可窥十之八九。“汤阴人岳飞,少负气节,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力能挽弓三百斤,弩八石。”

1122年(宣和四年),童贯、蔡攸兵败于契丹,刘韐于真定府招募“敢战士”以御辽。岳飞应募,经过选拔,被任命为“敢战士”中的一名分队长。20岁的岳飞自此开始了他的军戎生活。这一年他的父亲病故,岳飞回乡为父亲守孝。两年后,因为水灾,岳飞家计艰难,为了谋生,他又到河东路平定军投戎,被擢为偏校。

1126年(靖康元年),宋钦宗反悔割地,金兵南下,所到之处宋民惨遭杀戮,哀鸿遍野。岳飞目睹灾难,心中愤慨,意欲投军,又担心家人在兵乱中难以保存。岳母姚氏深明大义,积极鼓励他投军报国,还在他背后刺上“尽忠报国”四字。于是,岳飞投身抗金前线,随刘浩归属宗泽,几次作战后,25岁的岳飞因功迁武翼郎。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撤出汴京徽、钦二帝及皇室成员、机要大臣、百工等三千余人作了俘虏,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

宋高宗即位后避战南迁,岳飞不顾自己职位低微,向高宗上书进言,建议高宗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振作士气,收复中原。但只得到革除军职、军籍,逐出军营的下场。

岳飞抗金之心未曾动摇,1127年,岳飞奔赴抗金前线,军从招抚使张所,后来在作战中被金兵围困,期间因与同僚王彦不和,辗转投靠宗泽。1128年七月初一,宗泽离世,杜充继任东京留守,放弃开封后,又放弃建康。岳飞决定脱离杜充,随后成立岳家军。岳飞严于治军,赏罚分明,以后的岳家军,让金人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语。

1130年,岳飞首次得到朝廷诏令,命他配合镇江韩世忠,伺机收复建康。建康战役历时半个月,岳家军首次取得辉煌胜利。是年五月,岳飞第一次觐见高宗,上奏陈词建康之重要,高宗认同,并赐予岳飞金带。

此后,岳飞领导岳家军所向披靡,战绩赫赫。

1134年,岳家军收复襄阳六郡,震惊朝廷。

1135年,岳家军平杨么之乱,名扬洞庭。岳飞因此功加检校少保,进封武昌郡开国公,后又升荆湖北路、襄阳府路招讨使。

1136年,岳家军两度北伐,收得商、虢等地。

1137年,岳飞的官职升至荆湖北路、京西南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并得到宋高宗的授命:“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并准备将刘光世的兵马拨归岳飞。但后来因为张浚和秦桧从中作梗,高宗又否决了这个前议。岳飞不忿,上书乞罢军职,不等批复,便回庐山母墓旁守制去了。高宗闻知岳飞辞职,即诏令敦请岳飞还军,李若虚苦劝六日,岳飞方肯还军,坚持戮力练兵,日夜训阅。

随后,宋高宗为“屈己求和”,进一步重用秦桧,并令其与金接通关系。韩世忠及岳飞对议和坚决反对,但高宗不听。

1138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秦桧以宰相身份代表宋高宗跪在金使脚下,答应取消宋国号,作金的藩属,并每年纳贡,南宋与金的第一次和议达成。

1140年,岳家军挺进中原,在朱仙镇大败完颜兀术。此役之后,恢复中原指日可待。

这时,岳飞的噩梦开始了。

岳家军先锋已进抵朱仙镇,完颜兀术准备逃出之时,岳飞却在一天之内接连收到十二道用金字牌递发的班师诏,诏旨措辞严峻:命大军即刻班师,岳飞本人去临安朝见。岳飞不得不班师回朝。他一直力图抗金收地,恢复中原,但,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1141年10月13日,岳飞被投入大理寺狱中,“少保、醴泉观使岳飞,下大理寺。”此前其长子岳云也已下狱。

11月7日,宋金“绍兴和议”达成:由宋向金称臣,将淮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划归金国,并每年向金贡奉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

和议虽已达成,但岳飞始终未能被释放。已赋闲的韩世忠因岳飞入狱之事质问秦桧,秦桧回答:“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1142年1月27日,农历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除夕夜,宋高宗下令将岳飞赐死。张宪、岳云同日被斩。岳飞的供状上只留下八个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岳飞时年39岁。

岳飞回朝后写下《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那个时候,他大概已经知道,自己是无法看到靖康之耻雪清。

南宋抗金名将屈指难数,命运不一,有些人也像岳飞胸怀大志,最后一样含恨而亡。

宗泽主力抗金,上书陈述恢复大计的奏章达42次,但始终没有得到高宗的支持,1128年,年迈的宗泽记恨离世,临终前仍高呼:“过河!过河!过河!”

吴玠因为长期鞍马之劳,于1139年死于防地。

刘锜于1141年柘皋之战再破金兵,之后被罢去兵权,年老后又被起用,最后病死。

韩世忠被升为枢密使,明升暗降,兵权被夺,岳飞死后,他辞去枢密使之职,解甲归田。

但岳飞确实是最悲壮的一位。忠心耿耿、功名赫赫,想杀他也找不到合适的罪名,这种冤屈,不敢说后无来者,至少也是前无古人吧。

只是,把罪名都归咎到秦桧、张俊,实在太便宜宋高宗了。下令赐死岳飞的人是他,跪在岳飞墓前的人也应该他才对。

宋高宗赵构本为宋钦宗异母弟,素无兵权,南渡后又阅历了终生难忘的“苗刘兵变”,对麾下诸将都是半用半防。

一开始,相信他是信任岳飞的。他的半壁江山未稳,他需要有人替他出生入死。等到后来日子安定了,他的皇位也算是稳固了,除了已被金人掳走的兄长,没有人能动摇他的宝座。他开始顾虑,万一兄长回来了怎么办?虽然兄长昏庸无能,可是,这个位子本来就属于兄长,按照宋朝建立以来的种种事例,他不可能占着位子不还回去。但还回去他不甘心,好不容易才有机会成为一国之君,天下万民莫不以为他尊,饱尝号令天下的痛快滋味,人人都要看他脸色做事,他才不要再次沦为人臣,而且这样可能会断送自己的性命。于是,他要保证,兄长不能活着归来。所以,后来,他才对岳飞着实气恼吧。三番四次敢与他对着干的人,也只有岳飞一人而已,且岳飞手握兵权,深得人心,长此下去,如何了得?

其实,岳飞也不是一个糊涂人,一次提及“恢复中原,迎还二圣”已使得皇帝不快,他再也不提起这件事了。而且,他开始懂得为皇帝着想,收到金国要放归钦宗的太子赵谌的谍报,在入觐时向高宗提议立其养子赵瑗为皇储,以示高宗之正统。可惜,他这一次,他又想错了。宋高宗对此提议不满,责备了他。他哪里知道,纵使皇帝有这个心,也万万不能过早提出来,何况岳飞是一介武将,干预皇帝的“家事”,正是以“杯酒释兵权”建国的赵宋最顾忌的事情。

岳飞这一生,错就错在太过尽忠报国,他一味主战、反对议和,认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已经让皇帝对他心生嫌隙、去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如果他在宋高宗反悔不把刘光世的兵马交给他以后,一去不回头;

如果他不是那样想着尽忠报国,收复河山;

如果他在皇帝面前懂得退让;

如果他学韩世忠韬光养晦,置屋买地,减少皇帝对他的猜疑;

或许,他也能够得到善终。

可惜没如果。

议和一事,其实宋高宗也有他的苦衷。当时金国几乎三年就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入侵,内忧外患使他焦头烂额,何况,他也是一个孝子,母亲被掳,不议和,哪里能够让母亲尽快归来?“太后年逾六十,日夜痛心。今虽与之立誓,当奏告天地、宗庙、社稷,明言若归我太后,朕不惮屈己与之和。”“惟亲若族,久赖安存,朕知之矣。然阅岁滋久,为人之子,深不自安。且慈亲之在上国,一寻常老人耳,在本国则所系甚重。”屈己求全,名正言顺。

当然,他更忧虑的是自己的皇位永固。岳飞英勇善战,可能真的实现恢复中原的大计,虽说现在岳飞还必须听他的,可是,万一有一日,岳飞不听自己的了,那可怎么办哪?北方那半壁江山不是自己弄丢的,即使要不回来,大概也没有人敢责备他。为保证自己可以安享半壁江山,只好除去心中的一个大隐患了。

宋高宗1187年11月9日病逝,时年81岁,他当了36年的皇帝,后来又当了25年的太上皇。

就连秦桧,至死仍高官厚禄,享尽荣华。

谁还敢说坏人都没有好下场?

可怜岳飞,一生戎马,尽忠报国,却落得个以“莫须有”被赐死的下场。天日昭昭,天日昭昭!1163年,宋孝宗即位,下令为岳飞昭雪,这当中,是否也有宋高宗的追悔之情?

但世间最无用的是人死后的种种纪念及追忆。岳飞半生功绩赫赫,最后不过只余一曲《满江红》气势磅礴,豪情万丈,激荡人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满江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evp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