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教育人文社科
不为人知的另类催眠,让多少青少年死于非命!

不为人知的另类催眠,让多少青少年死于非命!

作者: 辣手扒片 | 来源:发表于2018-06-29 11:39 被阅读52次

    外媒体Sunderland Echo报道,最近英国的一名15岁少年因为玩《心跳文学部》自杀,引发广泛讨论。

    这部《心跳文学部》,披着恋爱模拟和轻松日常的外衣,实际上却插入了各种猎奇和暴力倾向场景。连成年人都有大量的新鲜刺激感,对于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少年,刺激强度可想而知。

    官方呼吁要加强管理,完善和监管分级制度,严禁未成年人不应该去体验此类过于猎奇和血腥的游戏。

    虽然官方和调查官都没有把原因怪在游戏上面,认为太多东西能够影响一个少年的思想,但无疑《心跳文学部》对该少年的死负有一定责任。


    无论各国法定成人年龄如何,人类在成年以前————甚至成年以后————认知世界大部分的过程属于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以及自身的教育都是如此。

    这时候他们的世界观是不完整的,是最容易塑型也最容易入侵的。

    人的大脑结构很奇怪,往往会优先记住自己认可的东西,对于自己不认可的事物会主动忽视和过滤掉。

    基于这个原理,承担教育主要任务的学校,讲授、朗读、背诵、默写、测验等过程,均要求青少年必须内心认可其内容,才能容易通过及格考试————内心否定又能通过测验的青少年属于极少数的高智商,比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就构建了各种各样的心理暗示————插一段,科普下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

    由于人都会受到心理暗示。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它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

    由于建立条件发射为主的学习,其原理过程和心理暗示一模一样。将来这些暗示除了影响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又会指导他们的行为,去影响周围的世界————这个叫投射效应,就不科普了。


    由上可以看出,在青少年(甚至包括成年人)的世界观构建完善前,主要以输入吸收为主,几乎是没有什么分辨能力的,一旦获得认同或者欣快感的暗示内容,就算是还有的甚至致死致命的(比方说自残自杀),他们也会去执行————这个过程就像一种慢性的催眠————为什么二战德国的纳粹能在年轻人中获得大量拥护?因为他们通过洗脑建立了所谓种族优越、集体主义等令他们感觉良好的条件反射。

    即便在现代战后高度民主的美国,纳粹也能死灰复燃,电影《浪潮》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再说说前几天的庆阳高中女生跳楼案,看看她在自己控诉状中写的,“明明该像鲜花一样美好的年龄,我却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

    可以推测,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一定接受了这样的心理暗示:

    “一个女孩子的贞操、清白高于一切,一旦没有了,那么她的人生、她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

    如果她能受到这样的心理暗示:

    “生命高于一切,经历苦难也是完善生命的一种。”

    那么悲剧就不会发生。

    可惜已经晚了。

    救救孩子!

    图片均来源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为人知的另类催眠,让多少青少年死于非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ewo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