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论语》
读《论语》26 | 君子与小人的辨证关系

读《论语》26 | 君子与小人的辨证关系

作者: 天立程思文 | 来源:发表于2018-03-07 10:36 被阅读0次
    夕阳下的广元天立国际学校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贡问夫子,“君子的标准是怎么样的?”

    那么夫子不光在此以辨证关系的角度说了三句,其实还在其它的地方还吐槽了不少关于君子与小人的苦水,比如什么,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可见,夫子一直出国找工作,应该有点被流放的意思,有家有国不能回,到一处,做好了反不得好,窝火一肚子,对小人唠叨几句也是情有可原的,这才符合人性,这才是鲜活的夫子。

    还是回到正题上,首先夫子对君子作了个名词解释。“君子不器”,“君子”是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君子”一词早在《易经》中就已出现了,被全面引用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层面自孔子始,且被之后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器”是器皿的器,就是东西,但不能直白为我们以为的那种富有哲学性的翻译,不然众口难辨,会惨遭围攻,所以我也不说。既然是器皿,就有用途,一个萝卜一个坑,一种器皿装一类物,一种用途。“不器”就是不要成为某一定型的人,即专才,那就只能用在细分市场的某一点上,而且不能通用,即通才。

    器皿的大小就局限了其格局,说到格局不免想到“器识”,就是器量与见识常说“器识为先”就有这么点味道。那么此句放在为政篇,君子首先落脚在德行上, 为领导者,要掌控大的格局,需通才而非专才,就不能拘于一器。

    其次,指明了君子的做法。“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是先做了再说。在为学篇夫子也提到了“敏于事而慎于言”一看就知道,他老人家是个实实在在的落地之人,不然他的话语怎么能成为行为准则延续至今呢?为什么不是法家,不是道家呢?法家虽精于治理,但欠缺超越性关怀,难以作为凝聚人心的基础;道家虽有超越性的关怀,却既无外化为制度的方案,也无师承传统,难以做体系性延续;唯有儒家,关注天意人心,以天地秩序的礼仪,作为普遍性认同的基础,通过士大夫政治而融合起来,有着一套师生与经典的传承系统。

    我想伟大之人,定有过人之处,咱们还是想法设法在他们身上找点关联。两个半圣人中的阳明先生,提出阳明文化的核心“致良知,知行合一”,是不是有点夫子的升级版的味道?那么阳明先生360多年后的陶行知大家,干脆身体力行的做了起来,做着做着就有感觉了,后来成为教育家。一些简单的道理,往往就在只言片语中,只有真正践行了,做了才有发言权,才会有人跟随你。所以我们如今还敬崇着以上的他、他、他。

    再者,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从对立面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是普遍圆融的的意思,“比”是比较、勾结的意思,理解这两个字本句其义自见。

    从根本的意思上,核心是价值观的本质差异,落在一个“私”字上,所以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如果还不够鲜明,把眼光进一步落脚在“朋党”上,所以“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再进一步复习下欧阳修的《朋党论》就明是非了。

    从句式对比、对仗上,理解了上句就明下句,故事的桥段就会被猜透。而这就是边界,自己能感知到边界就是能力,就是怕连边界都触碰不到,根本无着力点,便是无知。

    当然,最后辨证统一的角度。君子与小人都是相对而言,从小范围的我们与他们出发。范围之内的我们,一个小集体中的我们,只要被冠名为“我们”就是被认同了的,就是我们自以为是的君子;反之,我们这个小集体被另一团体侵犯,便称为“他们”,在心里“他们”便有小人之嫌。而把这两个子集“我们”A和“他们”B放入大氛围C看,他们都是C的真子集。他们彼此构成事物的整体,成一体性。

    就像矛与盾,构成一个生态链。当然任何事情不可能爱恨分明的就是非此即彼。只不过事情的两面性:人性的善恶,美丽与丑陋,君子与小人,犹如有镜子般强烈的参照物感,让人印象深刻,就会在食物链上、同一个物种里会产生针锋相对的无穷斗争,从此,我们有得忙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论语》26 | 君子与小人的辨证关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exj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