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本质之后,仍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
不知道用了多久终于啃完了厚厚的上下两册《约翰·克里斯多夫》,也不知道真的读懂了多少,但或许不会再有勇气拿起来重读一遍的吧,所以趁新鲜、趁记忆还未消失殆尽,抓紧记录些什么吧,至少看过一遍了,能记录下来的,不管深浅,就是属于自己的。
从出生到死亡,亲情、友情、爱情,生存与生活,物质与精神,道德与信仰,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大抵如此吧,《约翰·克里斯多夫》讲述了约翰·克里斯多夫的一生,起起落落,浮浮沉沉,跌跌撞撞,经历过苦痛挣扎,也享受过甜美幸福,最终落幕到底还算是祥和圆满的一生。每个人打出生那刻起,注定了的时代、注定了的国籍、注定了的家庭、没得选,就注定了与这个时代、这个家国民族周旋一辈子。读历史,通古今,我们时常感念那个逝去的时代多美好,可读完《约翰·克里斯多夫》,我所看到的人性以及庸常生活中的挣扎和我们所处的当下又相差几何呢。每个时代都是公平的,只不过是变换了一种形式和方法让你参悟一些道理罢了,但人生困境和人生终局都是相似的。
约翰·克里斯多夫出生音乐世家,先天、后天都给予了他独特的音乐天赋,从一出生,他就注定要和音乐周旋一辈子了。音乐是什么?可能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就仅仅是一个兴趣爱好而已,知道旋律好听与否,可并不知道音乐对于音乐人而言意味着什么。那音乐对约翰·克里斯多夫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讨生活的谋生工具?表达情绪的方式?更甚至是革命反抗的政治手段?当然,我是读不懂其中的所谓权利、政治寓意啦,但我能读懂切切实实的生活。有精神追求当然是好的,用音乐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当然也是好的,但在清贫困顿的生活面前,你的音乐做不到那样纯粹,你得活着,你不得不妥协、低头,即便你再如何反抗,这仿佛是每一代人都逃不过的困境。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才会有文学奇葩绽放吧,正如阿城老师说的绝境文学。木心先生爱文学、也爱画画,却也是要依托画画来养着自己心爱的文学,画画不能丢,丢了怎么养得起我的文学。这是来自不同时代的大师对生活的体悟,而当代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呢,而最最可悲的是大多数人可以供养的爱好都没有,又何谈信仰?何谈诗与远方?何处安顿灵与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最怕百无聊赖,最怕茫然从众无所依,权贵阶级是不用为生活奔波,但一大把时间用来干嘛呢?光鲜亮丽的社交,极力用外界光环掩饰内心的匮乏,周而复始,了却一生?所以,这也是每个时代的通病,有些人是幸运的可以有为之蹉跎的精神追求,譬如约翰·克里斯多夫的音乐;而也有些人是不幸的,遇不到自己的所爱,惶恐不知所往。这已经是多少次感叹啦?人啊,活着,真的要有一项能够为之沉浸的爱好,不管贫与富,皆然。
一生能遇知己一人复何求?约翰·克里斯多夫与奥里维的友谊竟然可以诠释得如此美好,我有点难以置信,确实是没有过这种体验,惭愧、惭愧。可以有不一样的价值观,也可以有不一样的信仰,是要多丰盛的爱才能够撑得起这样的自由?知音是也,前路和余生,我是不会有这样一种体验了吧~
为何约翰·克里斯多夫会如此痴迷于葛拉齐亚?或许是葛拉齐亚不事张扬的爱吧,恬静美好,好似一汪清泉滋润心田,我爱你,不轰轰烈烈,不大张旗鼓,但为你周全,为你保留。许一尺距离、许一寸余地,可以张望,可以回旋。不占有,不强求,给你心安。此番爱情何处觅?
最后的最后,在约翰·克里斯多夫弥留之际,一片宁静与祥和,看不惯的过往都如云烟,年轻气盛之争斗,已然释怀,在死亡面前,约翰·克里斯多夫与这个世界和解了。吾即白昼,即将降临。死亦是生,到底约翰·克里斯多夫的生命力还是旺盛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或许是生命玄秘所在吧~但愿自己可以一一体味岁月的馈赠,到最后也能够活成约翰·克里斯多夫,恬静、祥和,不争不斗,与自己和解,与这个世界和解。
清风伴明月,
小酌酒一壶。
一杯敬生活,
一杯敬英雄,
愿你我都是生活中的英雄~不悲不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