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约翰·克里斯多夫》已隔卅年,物是人非事事休!约翰·克里斯多夫的人格魅力依然能捕获人心,只是捕获的不再是小小少年的心灵了。
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一个音乐世家。河流、风和大钟唤醒了刚刚出世的克利斯朵夫,尔后,音乐又伴随了他整整一生,帮助他克服了人生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最终又辅佐他的心灵复归平静的大海,顺利地抵达“人生的彼岸”。
如果说音乐艺术是贯穿克里斯多夫一生的经线,那么丰富的情感便是横穿克里斯多夫内心世界的纬线。经纬交错织就出克里斯多夫不平凡的人生之旅。
艺术家的情感世界多是丰富多彩的,激情四射的克里斯多夫更是如此。克里斯多夫的一生,至少有六位女性占据他的情感生活。
克里斯多夫的初恋奉献给了贵族女孩弥娜。克里斯多夫是弥娜的钢琴教师,起初两人互相不欣赏,只是一次克里斯多夫的嘴唇不经意间触碰了弥娜的手指,爱情的种子播撒在了两个小儿女的心田。种子经历一个等待的时期:互相观察,心里存着欲望,可又互相畏惧。他们都烦躁不安,他们都不出声,各人在静默中忙着培植自己的爱情花朵。

初恋之花开得如痴如醉,却被弥娜的母亲扼杀。等级观念必然是爱情的拦路虎,然而即便弥娜的母亲没有阻止,初恋还是会无疾而终的,美好的事物总是昙花一现的,不是吗?
克里斯多夫的初恋给了他美好的情感体验,却也为他上了人生重要的一课:社会的等级制度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壕沟。再也见不到弥娜的克里斯多夫想自杀,想杀人。有些儿童的爱与恨的高潮是大家想不到的,而那种极端的爱与恨就在侵蚀儿童的心。
这是克里斯多夫童年最凶险的难关。过了这一关,他的童年结束了,意志受过锻炼了,可是也险些儿给完全摧毁掉。
克里斯多夫的邻居萨皮纳是一个二十岁的寡妇,带着一个女孩子,开着一个小针线铺。萨皮纳佛罗伦萨少女般的相貌和无可无不可的慵懒气质深深吸引了青涩少年克里斯多夫。两人常常在傍晚时分静坐在家门口的花园里,不说一句话,但都能听懂彼此的心声。
当丘比特的神箭射向克里斯多夫时,萨皮纳却因肺病去世。他从来不敢用手碰一碰她的身体,把她抱在怀里。现在她去了,对他始终是个陌生人。关于她的肉体和灵魂,他都一无所知。她的外表,她的生命,她的爱情,他没有拿到一点儿纪念……
可是不管怎样,他努力想把她从毁灭中抢救出来,想否认死:这种热烈的愿望,使他在激昂的坚信的冲动之下,紧紧抓着那一点儿最后的残余:
“……我没有死,我只改换了住处;
我在你心中常住,你这见到我而哭着的人。
被爱者化身为爱人的灵魂。”
站在情感受难的高岗上,坚强的克里斯多夫把爱情埋葬在心里,抱着没有希望的希望继续前行!
帽子店的女店员阿达是个热情奔放的姑娘,她犹如明媚的春风,把埋葬在爱情坟墓里的克里斯多夫唤醒。灵魂与肉体、爱情,在克里斯多夫心中,整个世界都复活了。
克里斯多夫因为赋有艺术家天生的幻想力,所以恋爱时的幻觉比常人更扩大百倍。阿达的一颦一笑对于他意义无穷,他在她身上爱着宇宙间一切美好的东西。他称她为他的我,他的灵魂,他的生命。他们都爱极而哭了。
然而阿达却走向热情的极端---水性杨花,她想验证克里斯多夫对她的爱情,想牢牢控制克里斯多夫,这个浅薄的姑娘最终玩火自焚,把纯真的爱情轻易的断送了。
克利斯朵夫摆脱了阿达的羁绊,但还没有摆脱他自己的。他徒然对自己作种种的幻想,徒然想回到过去那种贞洁,坚强,安静的境界。一个人决不能回到过去,只有继续向前。回头是无用的。
情欲的危险不在于情欲本身,而在于它破坏的结果。克利斯朵夫已经被爱情的利爪抓伤了,心中有了个必须想法填补的窟窿。
禁欲也罢,纵欲也罢,克里斯多夫总是烦恼。他不能再孤独,却又不能不孤独。
克里斯多夫与戏剧当红女明星法朗梭阿士交往,他们的爱情不是自私的情欲,而是肉体也要求参预一分的深刻的友谊。他们不相妨碍,各做各的工作。和这样一位女性,这样一颗天才的光芒闪耀的灵魂,心心相印的结果,简直有种估计不尽的富藏。克里斯多夫从她那里学会了许多关于人生和人的知识,她使他深深体味到戏剧是一切艺术中最完美,最真实,最丰满的艺术的精神。
克里斯多夫把思想与热情都寄托在这个女子身上,他的创作灵感如火山喷发,炙热的岩浆都流入了他的音乐作品中。
由于两人性格的差异,这个美妙而自由的结合没法持久,分别总会不期而遇。
将来永远没有这样美妙的机会,永远找不到这样的爱情了。可是没有办法,没有办法。被爱情俘虏的人太蠢了!
克里斯多夫在逃难途中,被善良的医生同乡搭救,寄住在医生家里。医生的妻子阿娜木讷呆板,把妇道看得很重,与丈夫结婚七年,不曾有过风波。
克里斯多夫魔术般的音乐打开了阿娜紧锁的内心密室,释放出禁锢的灵魂。精神的平衡给破坏了,理性被惊醒的情欲降服了。暴风骤雨般的情爱在撕扯着他俩,清醒的时候明明知道这样做有违伦理,可还是无法战胜情欲这妖魔。
两人差点想自杀,克里斯多夫最终逃离了医生的家,逃离了阿娜,逃离了情欲的魔爪,去埋葬他的心事,催眠他的思想,努力忘掉一切!……
对阿娜的感情也说不出那是恨是爱,还是互相毁灭的疯狂……总而言之,所谓情欲是灵魂做了俘虏。
一个意大利女孩葛拉齐亚,十四五岁时就暗恋上她的钢琴教师约翰·克里斯多夫,而他当时完全没有注意到她。
葛拉齐亚嫁给一个外交官,依旧没有忘记她的好朋友克里斯多夫。她借助巴黎社交场的势力,使媒体停止抨击克里斯多夫的笔战,暗中帮助他重回祖国的怀抱。而克里斯多夫,始终觉得有一个看不见的朋友在保护他。葛拉齐亚从前爱他的时候是被他忽视的,如今重逢,岂知他的保护神葛拉齐亚已嫁作人妇,他很苦恼,感觉别人抢走了他的珍宝一样苦恼。

在克里斯多夫人生的暮年,命运安排他俩相遇了,葛拉齐亚刚丧夫,带着两个孩子,克里斯多夫依旧单身一人,他太激动了,上帝终于还给了他爱人。与克里斯多夫艺术家火一般的热情相比,葛拉齐亚生就一颗平静的,健全聪明的心,她知道和克里斯多夫彼此深爱,却并不接受两人一起生活。如果把两人联在一起,他们的意志必有一个受到摧残,或是两败俱伤,这种结合还不能使灵魂得到什么益处。
葛拉齐亚没有嫁给克里斯多夫,但两人一直保持着比友谊更进一层的关系。他们的心灵彼此渗透了。
两颗灵魂交融的结果,还是克利斯朵夫得益更多。葛拉齐亚和谐的天性,慢慢的使克利斯朵夫受了影响。他自从不需要压制冲动以后,渐渐养成一种自主力,不必再为了无谓的暴躁的脾气,消耗生命的能量。
当得知葛拉齐亚去世的噩耗时,克里斯多夫脸上很平静,没有痛苦,他一半以上的灵魂久已到了那一边。
一个人越是生活,越是创造,越是有所爱,越是失掉他的所爱,他便越来越逃出了死神的掌握。
纵观克里斯多夫的一生,我无法掂出这六个女人在他心底里各自的份量,也无法评判哪个女人带给克里斯多夫的艺术灵感更多些。当然,连克里斯多夫本人也无法做到。
这六个女人陪伴着克里斯多夫走过童年、少年、青年、壮年和暮年。不论是失恋也好,热恋也罢;痛苦也好,喜悦也罢,那都是生命旅程中最美好、最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克里斯多夫的性格从无助走向坚强、从暴躁走向恬静,从偏激走向圆满。
克里斯多夫晚年,仍继续从事创作,但作品的性质已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克里斯多夫早年的作品是雷雨,晚年作品便变得恬静了,它象“夏日的白云,积雪的山峰”。
艺术家离不开丰富的创造力,丰富的创造力离不开丰沛的情感生活,克里斯多夫深深懂得。
克里斯多夫晚年,艺术和思想都达到了人生的巅峰。蓦然回首间,他回祖国看望了昔日恋人弥娜,阿达(已入土),还专门去德国边境小城,偷偷拜访了那个险些和自己一同自杀的医生妻子阿娜,至于萨皮纳、葛拉齐亚、法朗梭阿士就一直居住在克里斯多夫的心里,从未曾离开过。
艺术家的情感因素与艺术创作之间是紧密联系的,甚至是互为因果。没有丰富的情感因素就不会有更好的艺术创作的。情感的注入使得艺术作品具有了生动感和生命力。
音乐家贝多芬、舒伯特,雕塑家米开朗基罗,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歌德等举世瞩目的大艺术家,他们的情人多至一个连都不足为奇。如果以凡人的品德规范来评判这些大艺术家,他们个个都是见异思迁的轻薄汉。然而没有了爱情的滋润,他们的创造灵感将会枯竭。世界上也就没有了贝多芬九大交响曲、舒伯特小夜曲、大卫雕塑、《战争与和平》、《浮士德》等伟大的艺术作品。
对于这些大艺术家们,道义之剑,还是网开一面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