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
一直以为是描写佛陀乔达摩·悉达多的,直到今天才知道,这是作者有意给主人公取了这个与佛陀相同的名字。其中深意,留待我们阅读完整本书后再做探究。
作者于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出生于德国,后入籍瑞士,被誉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
故事开篇,年轻的悉达多出身婆罗门,血统高贵,丰神俊朗,自带光环,是世人眼中的天之骄子。
然而,只有悉达多知道自己的怅然和困惑,他灵魂不安,心灵不宁。他怀疑献祭是否真能带来幸福,他不知道在内心深处的自我究竟在哪儿。为何自己那博学而德高望重的父亲,同样需要去献祭,去每日洗涤罪孽?
痛苦之际,他偶遇三位沙门,他们憔悴、消瘦,裸露的皮肤因暴晒而焦黑,满身的孤独落魄,却遮掩不住那股不惜一切去献身的激情和灼热。
那晚,悉达多决定成为一名沙门。
父亲的反对阻挡不了悉达多的决心,他终于明白,这个孩子,已经离开了自己。
悉达多出发了,他的朋友,忠实的追随者乔文达也一同加入朝圣者的行列,他们追上三位苦行者,请求同行,被接纳。
悉达多褪去了曾经华丽的服饰,系一条遮羞布,披一件未缝的斗篷。随着斋戒,他开始日益消瘦,他仿佛看透了世间的一切——一切都是欺骗,一切欲望、幸福都是虚幻。生活即折磨。
他在烈日下,在暴雨中,在冷风里,在荆棘间,不断修习自己,直到不为所动。
他将自己从“我”中溜走,融入世间万物,或为动物,或为流水,或是巨石,或是草木。
但悉达多并不满意于自己的成果,他认为自己那些只不过是逃避“我”,是暂时从“我”的折磨中掏出来,和那些用酒麻痹自己的酒鬼并无不同。
就在悉达多彷徨之际,他和乔文达都获知了一则流言——一个叫乔达摩的人现世,他是世尊佛陀,无数人皈依为他的弟子。
两人商议后决意离开沙门,去聆听佛陀宣法。
这个故事的开始,很像佛陀乔达摩·悉达多的过往重现。年轻的乔达摩是净饭王的太子,坐拥权力与财富,无数人艳羡的生活。他娶妻有子,生活无忧无虑。直到有天无意出宫,看到人间疾苦,心灵之门打开便一发不可收拾。眼见人世间的生老病死,爱恨别离,乔达摩无意继续做他的太子,决意抛舍俗世,出家修道。在历经数年的艰辛跋涉,风餐露宿,终于在菩提树下得以证悟。
锦衣玉食的生活或许是许多人毕生所求,却不知人生最高最深处的渴求其实来源于心。心中所念所想若不可达,纵使珍馐玉馔,终究味同嚼蜡。
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时代,内心往往苍白空虚得可怕,终日忙忙碌碌,却不知为了什么。北大心理学教授、北大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精神科医生徐凯文,曾这样说:北大清华,似乎是很多鸡娃父母的终极目标。但大多数父母可能并不知道,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认为学习没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意思。
这就是被称为“空心病”的孩子,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在哪,要到哪儿去。他们一直活在父母的期待里,彻底失去了自我,有的甚至患上抑郁症,自己和家人都陷入痛苦的深渊。
人若是没有了心,空有一副好皮囊,守着万贯家产,又有什么意义?
悉达多顺从心之所向,并勇敢地舍弃一切,只为寻找内心中真正的本我。为悉达多的勇气和坚定拍手叫好,期待明天继续跟随悉达多的修行之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