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今天出去玩了一天仍然要老老实实码字争取极限发射的Mien。
今天是阅读阳志平《人生模式》的第六天。
照例再来温习一下阳老给人生模式的定义及分类。
所谓人生模式,是指在人生中不同的发展阶段,反复出现的结构。
阳老糅合历史上的智者传记、认知科学及相关学科的高阶模型以及元、反、空思考模式,最终形成了一套人生框架,共有五大类24种模式,如下表。
我们终于读完核心模式,进入了第二大类模式——行动模式啦!今天想跟大家聊的是行动模式中的练习模式。
一、一万小时定律是错的!
说到练习模式,我们最容易想到的莫过于10000小时定律与刻意练习。
10000小时定律出自于《异类》这本书。它的作者格拉德威尔在书中写道:“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相信很多人已经知道10000小时定律是错的了,那么它究竟错在了哪里呢?
第一,不同的领域需要的练习时间并不相同。一刀切说一万小时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说法。
比如根据人们的统计,优秀专业演员的专业技能习得只需要3500小时。实际上哪怕是在格拉德威尔的书中引用的10000小时定律的论文出处,即艾利克森关于小提琴学生的练习时间,也不是印证地一万小时,按实验中的数据,最杰出的小提琴学生平均练习了7401小时。
第二,成功的因素远远不止练习时间,我们不能忽视其他的影响因素。比如天赋、智商甚至身体素质(比如一些体育技能)等。这些都不是可以简单地通过练习时间弥补的。
第三,最关键的,练习时间的成果不止取决于时间,更取决于练习方法。举个抖机灵的例子,我们每个人一生吃饭的时间早就超过10000小时了,也没有几个人能成为美食家。实际上,在这个定律提出的依据论文的标题中就点出了这一点,论文强调的是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而非练习时间。
二、刻意练习就是对的了吗?
我想很多小伙伴已经知道10000小时定律有问题了,更知道之所以有问题,是因为要刻意练习才能奏效,而非无脑堆积时间。
那么要如何进行刻意练习呢?
1.任务难度要适中;
2.任务结果要有反馈;
3.有足够次数的重复练习;
4.学习者要能够发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
只有这样的刻意练习,才能够将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对接起来,在进行专业活动时,才能调用更大容量的工作记忆。
但是,刻意练习也不是所有领域学习的万用灵药。
心理学家发现,刻意练习主要对认知复杂度低的活动比较有效,对认知复杂度高的活动则作用有限。目前能证明刻意练习有效的也多是在认知复杂度低的有关活动。
那么如何知道一项学习活动认知复杂度高还是低呢?
我们要看它的隐性知识。所谓隐性知识就是难以用正式语言表达的知识,根植于个人经验的个人知识,涉及个人信念、视角及价值体系等无形要素。比如销售、管理就属于认知复杂度偏高的技能。
那么, 对于认知复杂度高的知识,我们要如何习得呢?目前心理学家在这方面也有了一定的突破。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情境中学习。人的学习受到到情境制约或者促进。我们学习的东西实际应用在什么情境中,我们就应该去什么情境中学习它。
从情境中学习,成为一名认知学徒,要点包含以下几条。
找到学习共同体:因为大量知识存在于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中,不是书本中,所以有效的学习不是关门苦练,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小团体。如程序员在类似于 GitHub 这样的网站练习编程。
隐性知识显性化:隐性知识是使人们有能力利用概念、事实以及程序来解决现实问题的知识。
模仿榜样:榜样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导师,也可以是网上的导师。
培养多样性:在多种情境中实践,以此强调学习广阔的应用范围。裁缝出师并不是已经练习了一万小时,而是能够缝制出足够好的衣服。
OK,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感谢你拿出你宝贵的时间来阅读我的文章。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的话,欢迎通过在看、评论的方法让我知道,对于写作者来说,没有什么比读者的反馈更重要了。谢谢啦。
我们明天见。
日更100天挑战(10/100)
THE END
阳志平《人生模式》主题文章列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