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把时间当做朋友》的时候,发现作者在每一节后面列出的参考资料是这得细细品位的。作者构写此书正是基于这些广泛的示例素材来讲述的。值得注意的是参考资料链接大都是用Google URL Shortener(查了一下,该服务已停止)处理过的维基百科网址,甚至有些还是英文的。考虑到此书的受众更多的是学生,然而大陆的网络环境你懂的,有墙的存在。所有我有些好奇,这些读者学生在阅读此书时会不会因看到一些概念或术语,但给出的这些概念或术语的参考链接因条件限制而无法有效访问时会不会产生挫败感?
比如第1章第2节 何谓心智。作者在结尾处提到尼采口中的“超人”,并在后面的注释说明此处的“超人”指“over-man”,而非“superman”,并给出相应的维基百科链接。若读者只是扫一眼注释说明而没有动手在电脑浏览器输入参考链接查看“over-man”的维基百科词条,这恐怕达不到作者在此节讲述的心智发展的效果。更进一步,我想着多少有些也达不到作者写作此书的初衷。能够写成此书的作者,绝然不会只是为了自嗨。
更可能的解释是此书是一本导向性的书。读者阅读后的行动如何完全取决于读者本身。更进一步,读者在日后的心智成长积累如何,都在于读者阅读此书时的思考及后续是否真正的行动。唯有阅读后的践行——不折不扣地践行书中提到的方法论,才有可能达到心智成长的效果。
至于有多少人,是哪些人阅读后开始践行,并有所积累,从而受益,恐怕也不是作者所能掌控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