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读的第5本书《财富自由之路》
作者:李笑来
阅读笔记:第2篇
阅读进度:第6章
读书笔记题目:《给自己打工》
说起给自己打工,想到对应的就是给老板打工。本来以为给自己打工,就是单干,自己创业,看完这章以后,对给自己打工,就有了不同的认知。
这里就要提到给老板打工还是给自己打工了:
把自己的时间出售了给老板,换取了薪水,这就是给老板打工;
但同样的时间出售了两次,一次是给老板,另外一次是给自己,换取成长,这一次就是给自己打工了。
这就跟我之前的理解有很大偏差,但我非常认可,试想我们在特别认真地做事的时候,都会从中吸取经验,我们是为了让我们进步去工作,而不是为了薪水或者为了完成工作而工作。
对“努力”和“付出”与自己单位时间售价直接挂钩的误区
这里有两种常见的现象:磨洋工与喊高价
先来聊聊磨洋工吧,收8小时的钱,干2小时的活,就等于把自己单位时间售价变成了之前的4倍。实在是太常见了,因为我们现在单位有就有一堆人在磨洋工,达到百分之90,有百分之7是时而磨洋工,时而努力,再剩下的不会磨洋工的人,一个就是大领导,还有就是财务了。
而我本人从属于那7%的人群中,逐渐的到了最大部队里当中,总有人还会给我找补,“你们忙的时候是真忙啊!”对比单位其他人,的确还算有点工作,不过这工作干着,其实也是磨洋工……
就像李笑来老师说到的,很多老师不愿意去备课,因为耗费时间,有的干脆用之前老师的资料!看到这里犹如醍醐灌顶,我也是如此,一丁点的改变,都会让我觉得耗费了很大的精力,但周而复始的“吃老本”,简单来说,就是把自己的单位时间,是卖给了公司,直接一点就是薪水。
磨洋工的根本就是觉得自己多干一点就是对不起自己,反正也是给老板打工。
长时间这样下去,我的价值是没有得到提升的,我不能以工资低,或者是其他人都如此来跟自己解释,因为时间越长,我就越吃亏!
那么说到工资就不得不提到喊高价,这里我有一个身边的例子,当时有一个负责网络的员工辞职了,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他竟然和我的大学同学也有微信,然后我就私聊了这个同学,她是人事,她说面试过,最后这人去了另一个私募基金,我就很诧异,觉得他的专业也不是学的这方面呀,然后我的同学说,这人的简历上写的是操纵了一个公司上市,很可惜都挺合适的,就是没有成。
但其实我很清楚,这个公司上市跟他一点关系没有,甚至于之前在和我们聊天的时候,没少吐槽关于这个公司的内容,这种夸大自己的简历,是为了一个高薪的工作,也是对方在不了解真实信息的情况下,就可以喊一个高价格。
因为“信息不对称”会让面试者喊高价,这属于高估对方价值,也会有一种情况就是,低估面试者的,如果说之前被低估我肯定会愤愤不平吧,但看了这本书我明白,高估和低估是一种波动的现象,但有一点就是几乎所有的顶尖人才都会被低估(跟市场规律有关),而这些顶尖人才并不会觉得自己被低估了沮丧或者破口大骂,而是把这个当做是自己能力和成长的肯定,如果有一天自己被过分低估了,那就是自己能闯出一片海阔天空了。
只有不断成长的人,才会始终被低估
有多少人是觉得自己被低估了,所以在进入到企业或者进入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就开始磨洋工了呢?如果把自己定位在磨洋工的那个位置上。
看到这里,我也是在反思我日常的工作态度,得过且过,五十步笑百步,想想自己就是在浪费自己成长的时间,不过说到如何做到给自己打工,李笑来老师在后面下一个章节有提到吧,我还没有看,现在有感而发来表达一下,我想要给自己打工的决心,痛改前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