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会情绪,好的情绪让愉悦,坏的情绪让人产生恐惧焦虑。情绪不论好坏,都需要有疏导的对象,这也是关系存在的价值,要构建依恋,现在心理学从业者主要工作内容是做情感的按摩师。愉悦的心情无人分享,会发出送我无边江山,也有憾的感叹和落漠。坏的情绪,不能在关系中表达,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心理学有个专业术语叫躯体化,情绪不能表达,转而通过身体来表达,叫躯体化。
举个栗子,孩子胃口不好,不怎么吃饭,你只认为是身体本身的问题,其实很有可能是情绪问题。你是不是经常按你的就餐时间来安排孩子的吃饭时间。到点吃饭,孩子不吃,就强行的喂饭。粥和辅食味道不好,你说以前都是这样喂的,还吃的很多。你以前的经验是刚好碰见孩子饿,你不可能每次喂饭的时刻,孩子身体都和那一刻一样饿吧。孩子不能直接对你说不,转而用身体来表达不,久而久之,就出现喂饭产生恐惧的行为反射回路,出现厌食现象。躯体化意味着对自身身体的攻击,身体因此会变弱。孩子控制不了外部世界,会有深深的无力感。外在逼迫的敌意,会让孩子切断和外在的联系,导致封闭。
家长要给孩子说不的权利空间,不要把你的一切行为美化成,我对你的一切都是为你好。每个个体的身上发生的事情,最终承担责任和后果的都是自身,最好提建议,而不是替做决策,甚至逼迫行动。对孩子,我们也只能提供食品让她主动吃。青少年为什么会纹身,穿嘴舌环,除了审美之外,他们最想表达的就是我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现实生活还有很多情绪躯体化的栗子。你经常发现你说话,对方充耳不闻。大概率是你说的话,他没听到。因为你的声音被选择性过滤了。情绪导致感官的选择性关闭。情绪只能通过疏导,让它流动起来,构建依恋关系来容纳。情绪不转化对应行为,就会转化为封闭对应身体感知器官伤害身体。
还是举双手要发言。继续胡言乱语,所答非所问。离题万里不算远,絮叨不停惹人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