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道理都是规定好了的,内心对于某种完整的戏剧化是有需求的。人就会越来越孤独,无论是都有人陪在身边,那种无形之中的陪伴对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说回吴谢宇的案件,更多给人的警示在于「真实和虚构」之间的混淆,他说得是否真实都无法弥补,他不需要被共情,因为很简单,分析案情是为了更好地活出真正的自己。武志红心理经常会谈到精神性的弑母,俄狄浦斯情结的超越。
这么说吧,之前的霍尊事件给大众带来的是一个风向标,其实并不是语境窄化。他的问题恰恰是透过私下的语境反应出真正的为人,他的一篇回应里谈到,论迹不论心,其实这句话一直很扯,如果这样的话,你说得每一句话都不一定代表你,实际上被大家知道和不知道是完全不同的。
从我的感受里陈岚去上海更多是看热闹,关注的事是另一个女孩的情绪状态。因为从公众舆论上,陈岚去了还不如不去的好,我为什么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纵观霍尊的经历也有自毁倾向,德不配位是肯定的,如果没有那件事,也是早晚的事。换而言之有些能把事情做对的打擦边的,我们看到事情的结果是陈露并没有受到所谓陈岚说的那种惩罚。相反陈岚内心应当是支持陈露的做法,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她需要一个道德高位,那就是说陈露那边的敲诈方面,当时单方面说到陈岚报警,后面也的确有一部分的舆论,其实很大程度上就像是散布的小广告,我拉黑了挺多活动频繁的微博。太乱了,也没说重点。
这种观察背后有合并琵琶那边的心理状态,以及陈露的勇气,破后而立,至于霍尊则更多是对于自毁的接纳,当然他不可能不接纳陈岚的死马当作活马医的方式。这就有点接近于不可解说的二审,吴谢宇说出心路历程对大众产生的心里震撼。
结局虽一样,但作为一个样本陈岚提供了一手报道,反正都是死,一个是社会性死亡。一个则是彻底的自毁与死亡,提供的心路历程,作为一个普通人感受到的恰恰是,如果你真的帮助母亲死亡,自己就一起死,何苦折腾至此,可见内在对于表达也有无限的渴望。从前他没有对家人对母亲表达的,可是他不具有被赦免的条件,他的高智商恰恰缺乏共情,我不会得到超过他本身基础的对谈。只是这些都没有用了,无论如何聪明高智商,都没有用了。
当时,对于霍尊无比惋惜,可是,难挽回社会性死亡的事实。看起来完全对不上的事情后面有同一种动力驱动,那种虽然外部世界顺风顺水其实早就已经无以为继。不同的是,霍尊摧毁了自己的社会身份,吴谢宇毁灭了自己和母亲的表象,他内心的想法我们永远都不会知晓具体的具体,留下的是叹息。
以前我总觉得,自己的想法不重要,也会觉得会否成为众矢之的,其实,真正感受到的东西并不会的,世界还是有希望的。更多的时候不愿意去表达也是在逃避有可能的潜在认定的所谓风险与责任。从这一点来讲,作为旁观者,陈岚也具有这些判断能力。能够透过观察提供样本,不影响社会秩序,而在道德的边界线上的确危险。游走在圣母心和理性处理事情的某个边界线上,也充满了正义,也提供给了大家认知某一事件的必然的一环。
自我反思,那也是充满了生命力的力量呀。无分好坏,无分黑白与彩色。
昨天转发了一篇陶昕然的微博,得到十万点击率,非常惊讶,果然就是流量本身的话题。说到她,我对她的感情也是复杂的。安陵容带给她的除了目光还有骂声,虽然那是她演得好,但是不从表演上去肯定而是迁怒到演员本身的确也很伤人。
这些年,有时能够感受到她别扭的内部冲突。直到她大方转发粉丝的骂声,说,反正你也不是第一个了,又到寻找飞机上带来温暖的粉丝,我亦感受到她内部坚韧的变化。
就好比伊能静,大S,不同程度上都能感受到放大了的人格魅力有时是流量密码,有时也会出了错,不排除也有刻意出点无伤大雅的小错。比如家庭完美论的伊能静提到梅艳芳的那几句话,大家因为了解也不大挑剔。倒是大S的状态,似乎的确有点堪忧,她的人格是充满戏剧化的,一旦到了尽头,就没有人会理她,我想她的内心深处的意志是坚韧的生存而并非真心,然而,她又格外在乎真心。
洋洋洒洒说这么多,都是想说,控制多了就是少了真心,失控了肯定不行。
流量是他人的,而不是自己的时候,陶昕然上一次和娘娘的合影,也会感受到她内心微妙的扭曲,不过,慢慢的能够感受到她从这角色里走出来了。当时的画面还会想起安陵容的状态,这次不是了,期待她创造另外一些等同于安陵容的角色。就像吴越超出了凌玲的角色走出了自我的风格。
每个人的自我无分伯仲可以说都是美的。
对抗自毁倾向真的需要一点辨识与能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