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感,几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如影随形,伴随着我们的生命旅途。如同光影,相生相伴,有了依存也就有了孤独,有了力量也就有了软肋。
我们人生中,有无数的时刻会独自咀嚼个中滋味。
在冷清的秋雨夜,独自一人驱车回宿舍的时候。在疲惫不堪,一个人静静听着李健的《十点半的地铁》的时候。在受伤无法倾诉,思念蚀骨的时候。在承受苦痛,想有个温暖怀抱的时候。在找不到前行的力量,想找个港湾停泊的时候。在真心付出,却不被你在乎的人所理解和接纳的时候……
此间种种,如何与人诉说?
有时,我们也会怀疑,孤独感是不是我们吃饱了撑的,自找的吗?这种磨人的情感体验是我们越活越矫情了吗?
当我们把时空向前向后延伸,或许能看得更加清楚。
孩童时,我们虽然无法准确的描述这种感觉,却本能的抵触。那时,父母对我们而言,就是一切。如果,他们不在我们身边,或是没有关注到我们,没有全然的接纳我们,我们就会害怕,会恐惧。
年龄稍大一些时,幸运的话,父母已经在我们心中种下一颗爱的种子,让我们知道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但是他们一直都是我们可以依赖的、温暖的怀抱。于是,我们尝试着拉紧爸爸的大手,走出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只不过心中始终心存不安。好在爸爸的大手就是我们心中的定海神针。
成年后,我们终于可以自己一个人和这个世界相处。我们以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能独立生存。但是,能独立生存,却不代表能够幸福的生活。因为,我们终归会发现,自己并不完整,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我们除了亲人,还需要伙伴,需要朋友,需要知己,需要爱人,需要孩子…
这种感觉就像是我们一直在寻找一把把“钥匙”,去开启深藏于生命中的谜团。
我们需要那些牵挂,才能赋予人生以意义。我们需要对方,才能让生命力在你我之间流动,滋养彼此。我们无法独自“成为”自己。
有一句话说得挺好,我的改变,是因为你,而不是为了你。我们作为一个生命,最终的使命,首先都应该是“成为自己”。
我们的这些牵挂,是我们和这个世界的深度链接,在纵横交错中定义着我们现在的方位和前行的方向。
如若这些牵挂断裂了,我们也就失去了生命的坐标。茫然四顾,孑然一身,能不落寞吗?这就是孤独。
当这些链接断裂之时,我们将如同坠向无光的深井,总是想极力抓点东西在手里,以免继续往下掉。
因此,我们努力走向人群,走向阳光。有时,浓烈的烟火气息,确实能让我们重新找到那种双脚站立在大地上的踏实感。
然而,更悲剧的情形时,外面太阳那么大,却照不进你的心里,外面人群那么热闹,却驱逐不了你的孤单。
因为,在某个人生阶段中,在某个认知局限内,有些人、有些事对你而言,可能就是你的全部,其他的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失去了他们,你感受不到一点温暖。他们的离去不仅带走了你的温暖,更残酷的是,还会带走你感受温暖的能力。
此时,如果你足够幸运,身边还有你可以依赖的人,Ta能重新给予你一点点光明,让你能够真切的看清楚,你只是失去一部分,而不是整个世界。你依然不是一个人在奋斗,还有真心在乎你的人,还有值得你去守护的人。
否则,我们就得有足够的力量,去接受失去,有足够的勇气去争取幸福,有足够的智慧去分辨哪些是必然失去、哪些是能够争取的。
其实,我们抵触孤独,很可能是我们害怕被人性中负面的情感所吞噬,我们内心还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去面对它。
一个人时,很多平常被我们刻意忽略、隐藏或是压抑的情感就会像是井水一般,不断从井中涌现出来,然后逐渐漫过我们的理性意识……我们沉浸其中,更清晰、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到各种情感。
这可能是孤独为数不多的好处之一吧,就是让我们对情感更敏感而细腻,进而把我们雕刻得更加细致。
懂得孤独滋味的人,更珍惜每一段路的缘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