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云:“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
这句话很有名,不过我觉得这句名言,前半句话有点问题,值得商榷一下,点到为止,因非本文重点。
首先可以给予肯定的是,重视修容是有修养、有品味,有自尊、能自爱的一种自觉与自律!
不过据我观察,女人修容未必只是为悦己者容,实际上你悦她不悦她,她都要刻意地“容”的。
或者说女人是为“渴望悦己而容”,真正的得到“悦己者”了,也许她倒不怎么为你而容了!
现在的女人应该说是,既为己而容——图个体面,图个自信,图个感觉好;也为取悦他人而容,图个不被小觑,图个他人可能因之而喜欢,图个他人看着养眼,自己感觉舒服。
这句名言的后半句话“士为知己者死”,倒真是古来如此、颠扑不破的至理名言。
我想着重白话白话这后半句名言。
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是,我们要参透这句话里“知己”的内涵。
此“知己”非寻常一般意义上的“知己”——他是我的知己,我们俩是知己,如此这般。
一般意义上的“知己”之间,彼此关系上是平等的关系,是朋友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最高境界是达到所谓一般意义上的知己;两人的关系,从一般关系到朋友关系,再到亲密朋友关系,最后上升到一般意义上的“知己”关系。
这种一般意义上的“知己”,多半意义是灵魂方面的慰藉,彼此互为知己。
“士为知己者死”之“知己”,从彼此关系上说是从属关系,是上司与下属的关系,彼此不是平等的关系,也不能互为知己。这种知己强调的是上级对下级的“知”,而忽略下属对上级的“知”。
这里所谓“知己者”,“知”的主语就是上司,“己”就是下属自己。
那么,上司“知”了下属的什么,才能被下属视为“知”己呢?
我想,上司须“知”下属之所思、下属之所忧、下属之所需、下属之所长、下属之所短。
上司“知”了下属什么,下属才能甘心为上司去死呢?
如果仅仅只是停留在“知下属之所思、下属之所忧、下属之所需、下属之所长、下属之所短”这个阶段,只是完成了所谓“知”己的一半。

倘仅止于此,士还远远不会为你去“死”。“知”己,还须把作为上司的你的“知”,变为行动,去按照“己”——你的下属,所想的去做,解除他的忧虑,满足他的需要,避其所短,扬其所长。
做得再进一步的话,就是还要做到器重之、提拔之、栽培之,达到对下属有“知遇”之恩的地步。
此时,下属方能视上司为“知”己,从而甘愿为上司付出一切,甚至牺牲一切。
让他心情舒畅了,让他感觉有奔头了,让他无后顾之忧了,让他感觉总欠着你,总感觉不做出点成绩来就对不起你,这样他才会为你去干、去拼!
你“不用扬鞭”“其自奋蹄”,他会非常自觉主动地、开拓性地、创造性地为你工作!
当然“士为知己者死”,目的不是要“士”去为你而死。要的是他能为你所用,为你而干,为你而搏,助你事业成功,达至双赢,皆大欢喜的境界!
作为领导、上司,必须在“知”上下大功夫,力争成为一个“下属的知己者”!果能如此,那么你不用怎么管,你的下属就被管住了!
有人会说,管人要靠制度。诚然,管理离不开好的制度。
然而制度毕竟是束缚人、限制人的,制度再好,人在制度的约束下的劳动也是被动的,不是能动的、自觉的、积极的!
制度再好,制度毕竟是死的,是教条,而人却是活的!
制度是冷的,而管理者的心是热的;管理者须用自己滚烫的心,去温暖被管理者的心!
制度是死的、冰冷的、隐形的,而管理者是活的、(应该是)温暖的、在被管理者面前活灵活现的;
管理者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左右着、催化着被管理者;
管理者的语言和表情应该是春风化雨的、和颜悦色的、一诺千金的、推心置腹的、肝胆相照的、促膝谈心的,而不是相反的冷言冷语、面无表情、疾言厉色、冷若冰霜、拒人于千里之外;
管理者应该经常是深入基层访问疾苦、发现问题、了解心声,从而感同身受、深感不安、“邑有流亡愧俸钱”般的亲和、亲民、忧民;而不是相反的高高在上、发号施令、颐指气使、闭门造车出措施、拍拍脑袋作决策、不问过程、只要结果的冷酷、冷血、搅民、扰民。
所以只依赖制度,认为我的制度是完美的,让制度说话,就万事大吉了,高枕无忧了!这只是一种次等级的管理模式!
高级管理模式,应该是在良好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在“人心工程”上下功夫,想法赢得人心、凝聚人心!充分激发人的积极性!
这就需要领导者在“知”下属上用心做文章!让他感觉,你是他的“知”己!这样你所领导的团队将活力无限、创造无限!无往不胜!
最高的管理境界是有制度而超越制度!
倘若只知死抠教条,死搬条条框框,就真把制度弄成僵死的条条框框了,制度就真成教条了!制度就真把人框死了!人框死了,还怎么能做好事情?
前史有鉴,不可不明。
同样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王明、博古、李德不顾中国革命的实际,死抠教条和本本,几乎断送了中国革命;毛泽东就能够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灵活运用马列主义,从而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