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时节多追思,先人沉眠地下知。
携妻带女孝祖宗,不知清明始寒时。
为避交通拥塞,今年祭拜先人的活动提前一周开始了,带着家人先去祭扫父母,又在清明前一天回到祖籍祭拜先人。
知道清明讲究很多,可确实不知清明节缘自寒食节,昨日的祭祀活动与传说中的寒食节撞了个正着。
清明是一个自然节气,在漫长的岁月中演变为祭祀扫墓的节日,源于周代,但真正确定清明祭祖是在春秋时期的晋代。传说晋公子重耳流亡途中饿昏,随臣介子推从自己的腿上割下肉煮了肉汤救了他性命。十九年后,重耳做了晋文公,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这个“割肉煮汤”的介子推。介子推最鄙视争功讨赏的行为,悄悄地离朝隐居绵山。晋文公知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隐居。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火熄找到介子推,发现他背着老母已死在老柳树下。晋文公恸哭,入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将绵山改名为介山,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不得生火,只吃冷食。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之后才有了白居易:“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的佳句。
2010年4月7日写于武昌。 2019年4月4日改成。
网友评论